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外治法是中医的特技之一,历史悠久,曾经应用广泛。从广义来讲,针灸、推拿均属外治的方法,但现在则专指用药物进行外治。其共同特点是,在人体外在、外向或浅表部位用药,或敷或熏或洗,药物通过皮肤渗透或黏膜吸收而发挥作用。外治法在多数情况下是用以治疗外表浅在的疾病,但有时虽然在体表用药,也可治疗脏腑内在的疾病,例如敷脐疗法。
一般而言,外治法具有以下优点:安全性高(少数含铅含汞剧毒的例外);组方简单,很多甚至仅一二味药,因此价格十分便宜;携带、使用方便;直接作用于患病局部,靶点准、起效快、副作用少。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外治法有时可以发挥内服药所难以替代的治疗作用,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牙痛案
陈女,57岁,2005年7月5日就诊。患者牙齿疼痛数日;舌红,舌下静脉瘀曲显露,苔黄,脉细弦。此乃风火牙疼。处方:艾叶10克,花椒15克,细辛15克,浮小麦30克,3剂。煎煮后,频频漱口。二诊(7月11日):诉漱口3日,即牙痛消失。
黄男,35岁,2006年5月30日就诊。主诉:反复出现牙痛牙痛3年余,遇冷、热、食硬物则辄易牙痛或酸,最近牙痛又起,已有10日,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处方:防风12克,花椒15克,细辛10克,浮小麦30克,3剂,外用漱口。二诊时牙痛消失。
分析:牙痛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可见于牙体、牙髓、牙周等多种病变,多与细菌感染有关。中医认为,牙疼多为风火、虫、虚。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大肠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故实证多属阳明风火;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虚证多肾虚火炎。实证宜祛风泻火,虚证宜滋阴降火。牙疼发作甚为痛苦,药物内服起效甚慢,用漱口法治疗牙疼取效快捷,简易方便。艾叶、花椒、细辛均有辛温止痛之功,再取浮小麦味甘咸凉,甘缓止痛。其中花椒、细辛有局部麻醉作用,可使牙痛缓解迅速。《御药院方》(细辛散)、《圣济总录》(细辛汤)以及《吉林中草药》均记载细辛煎汤漱口可以治疗牙齿疼痛。《圣惠方》及《食疗本草》记载一味花椒漱口即可治疗齿痛;民间有直接将花椒粒纳于龋齿洞中止痛者。《纲目》云浮小麦有散血止痛之功,而防风本有祛风胜湿止痛的作用。艾叶、花椒、细辛均有抑菌作用,煎汤含漱止痛,又可维护口腔局部微环境平衡。
皮肤瘙痒案
张男,61岁,2005年9月2日就诊。面部瘙痒10年多,颜面色红,曾经中西医治疗均告罔效,舌偏红,苔黄腻,脉细弦。血热风痒;处方:蛇床子90克,百部30克。浸于75%酒精7日后,用棉球擦脸,日3次。
二诊(9月23日):药后瘙痒减半,唯颜面皮肤稍发暗。
分析:中医称皮肤瘙痒症为“痒风”,是一种无原发皮损而病因不一的瘙痒性皮肤病。主要由“风、湿、热、毒”侵袭皮肤,肌肤失养而致。蛇床子“敷疮止痒,洗螆癞”(《生草药性备要》),又可“煎汤浴大风身痒”(《日华子本草》);《本草拾遗》载百部具有“火炙浸酒空腹饮,去虫蚕咬,兼疥癣疮”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百部酒精浸液对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上药相合而用,灭虱杀虫,杀菌止痒。但涂擦后易致皮肤色素沉着是其缺点,故当中病即止。
药疹案
陈女,51岁,2005年9月27日就诊。便秘10余年,长期服清宁丸、麻仁丸、芦荟粉等药通便。近来服用中药润肠通便,大便通畅,但出现全身皮疹,尤其大腿及上肢发红疹,微痒,略有恶心,舌红,苔薄腻,脉细弦。治以疏散风热。处方:荆芥30克,防风30克,蝉蜕30克,透骨草30克,3剂。加水4碗,滚后再煮6~7分钟,每日2次洗患部。
二诊(10月4日):药后皮疹消退。
分析:中医学对药物内服、外用所致皮肤、内脏病变统称“中”药毒,对药物性皮炎亦有“苦毒”之称。此案乃由患者禀赋不耐,内中药毒,外感风热邪毒,两者相搏,侵淫肌肤所致。方中荆芥与防风相配宣邪达表, 通腠理,“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本草求真》),再取蝉蜕驱风止痒透表,三味药疗皮肤风热痘疹瘙痒,君臣相配,相得益彰,临床治疗皮肤瘙痒症或荨麻疹最为常用;透骨草祛风除湿,活血驱瘀,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外治大师吴师机《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案正宗其旨。(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