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面肌痉挛针灸治疗方法)面肌痉挛针灸治疗,面肌痉挛针刺辨治,

2022-11-14 22:35:59  阅读 19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面肌痉挛是以面神经支配的一侧面部肌肉发生 间断性、 不规则、 阵发性的非自主性痉挛抽搐为特点 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多起于眼轮匝肌, 后逐渐向下发 展到嘴角, 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可累及颈部和肩部。 常因过度疲倦、 情绪激动、 天气突变等原因诱发或加 重,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1] 。同时 此类患者普遍存在精神高度紧张、 情绪波动等心理疾 患, 从而导致面肌抽搐症状进一步加重。本病属于 “筋 急” “面风” “痉证” 等范畴。在文献综述和临床实践 中发现, 对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中, 中医针刺治疗较 西医具有特色优势[1] , 因此本研究中, 以我院符合标 准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针刺进行辨证治 疗, 观察其疗效, 现汇报如下。

面肌痉挛是以面神经支配的一侧面部肌肉发生 间断性、 不规则、 阵发性的非自主性痉挛抽搐为特点 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多起于眼轮匝肌, 后逐渐向下发 展到嘴角, 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可累及颈部和肩部。 常因过度疲倦、 情绪激动、 天气突变等原因诱发或加 重,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1] 。同时 此类患者普遍存在精神高度紧张、 情绪波动等心理疾 患, 从而导致面肌抽搐症状进一步加重。本病属于 “筋 急” “面风” “痉证” 等范畴。在文献综述和临床实践 中发现, 对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中, 中医针刺治疗较 西医具有特色优势[1] , 因此本研究中, 以我院符合标 准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针刺进行辨证治 疗, 观察其疗效, 现汇报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诊断及排除标准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面神经炎和面 肌痉挛》 [2] , 即由眼轮匝肌向面部周围肌肉扩散, 受凉 劳累后加重, 不能自控, 口眼歪斜、 进食流泪、 面部叩 击征、 抽搐。经脑电图、 肌电图检查和头颅 CT 及 MRI 检查排除乳突及颅骨疾患, 确诊为面神经炎。0 级为 无痉挛现象; Ⅰ级: 受外部刺激面部出现轻微抽搐; Ⅱ 级: 轻度面部眼周肌肉偶尔出现抽搐, 无严重功能障 碍; Ⅲ级: 中度痉挛, 面部功能障碍明显, 口眼功能失 常; Ⅳ级: 重度痉挛和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生活工作。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 。 症见口眼歪斜、 面部疼痛、 眼睑内翻、 口角下垂、 一侧 面肌萎缩可确诊。

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血液系统 疾病、 恶性肿瘤、 严重糖尿病等; ②继发性面肌痉挛; ③精神疾病; ④孕妇, 哺乳期妇女; ⑤正在参加其他临 床试验或者中医药治疗影响疗效判定者。

2 一般资料

将我院 78 例面肌痉挛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所有 病例诊治时间为 2012 年 4 月—2015 年 4 月, 所有患 者经临床诊断, 均符合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标准, 年 龄 18 ~ 70 岁, 在试验前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9例。 治疗组, 男10例, 女29例,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 65 岁, 平均年龄 (42.86±2.91)岁, 以 Scott 进行 分级, Ⅱ级、 Ⅲ级、 Ⅳ级患者分别有9例、 20例和10例。 对照组, 男11例, 女28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65岁, 平均年龄 (42.15±2.33) 岁, 以Scott进行分级 [2] , Ⅱ级、 Ⅲ级、 Ⅳ级患者分别有 8 例、 19 例和 12 例。2 组面肌 痉挛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对 性。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采取西药治疗, 针对面肌痉挛患者的病 情, 可选用巴氯芬、 氯硝安定、 卡马西平以及氟哌啶醇 等治疗。

治疗组: 采取针刺治疗, 针刺穴位主穴选取阳白、 太阳、 风池、 地仓、 四白、 丝竹空、 颊车、 外关和合谷。 配穴: 风寒阻络加太冲、 列缺、 风池、 天柱、 外关、 内庭、 后溪; 肝肾阴虚加阳陵泉、 三阴交、 复溜、 太溪、 太冲、 百会、 内关; 气血亏虚加足三里、 气海、 关元; 痰邪壅盛 加水沟、 中脘、 内关、 丰隆、 太白。肝气郁结加行间、 阳陵泉、 三阴交。以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 浅刺穴位 0.2 寸, 体针刺入 1 寸, 刺入后快速提插和捻转, 保持 10 ~ 200 转 /min, 每次捻转隔 10min。在需要留针治 疗时, 嘱咐患者取平卧位, 1 次 /d, 留针时间为 30min, 以 4 周为 1 个疗程。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4.1 观察指标 比较 2 组面肌痉挛患者治疗起效时 间以及治疗持续时间, 比较 2 组治疗后的复发率, 并 将 2 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参考 Scoot 分级为标准 [4] , 0 级为无痉挛、 Ⅰ级为外部刺激引起瞬 目增多、 Ⅱ级为轻度眼睑痉挛, 无功能障碍、 Ⅲ级为重 度痉挛, 有轻度功能障碍、 Ⅳ级为重度痉挛, 功能障碍严重。临床疗效采用显效、 有效和无效 3 项进行判定, 判定方式具体如下。

5 安全性指标?

包括生命体征、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等, 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第 4 周末各观察 1 次。

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计量数 据如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起效时间和治疗持续时间, 用均数 ± 标准差 (x _ ±s)表示, 比较用 t 检验分析, 计 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 2 检验, 以 P<0.05 为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面部抽搐现象消失, 患 者自觉面部痉挛肌肉松弛, Scott 分级降至 0 级。有效: 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 面部肌肉抽搐减少, 患者痉挛面 部肌肉自觉松弛现象有明显好转, Scott 分级与治疗前 对比, 下降 2 ~ 3 级。无效: 症状、 面部肌肉抽搐情况、 痉挛肌肉紧张情况以及 Scott 分级与治疗前均无明显? 改善。 [5]

2 2 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面肌痉挛患者经过治疗后, 治疗 有效率分别为 97.44% 和 79.49%, 2 组数据对比差异 显著 (P<0.05) , 见表 1。

表 1 比较 2 组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显效 / 例 有效 / 例 无效 / 例 有效率 / 例(%)

治疗组 39 27 11 1 38(97.44)*

对照组 39 18 13 8 31(79.49)

χ 2 6.1546

P 0.0131

注: 与对照组对比, * P<0.05。

3 2 组治疗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 比较 2 组面肌痉挛的治疗起效时间和治疗持续时 间, 治疗组起效时间更快, 治疗持续时间更短, 数据与 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见表 2。

表 2 2 组治疗起效时间和治疗持续时间对比(x _ ±s)

组别 治疗起效时间 /d 治疗持续时间 / 周

治疗组(39 例) 2.61±0.52* 19.24±3.98*

对照组(39 例) 3.07±0.61 20.43±4.07

T 2.9051 2.2266

P 0.0048 0.0289

注: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显著, * P<0.05。

4 2 组复发率比较

2 组面肌痉挛经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将其 复发情况进行对比, 采用针刺治疗的治疗组复发 1 例, 复发率 2.56%, 而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复发 7 例, 复 发率 17.95%, 将 2 组数据进行对比, 存在较为显著的 差异 (χ 2 =5.0143, P=0.0251) 。

5 安全性评价

在治疗期间, 2 组生命体征均正常, 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未发生异常, 对照组用药后有 4 例 (10.26%)出现轻度恶心和嗜睡症状, 经减轻药量后, 得到缓解。治疗组未发生不良事件。因此在治疗安 全性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讨  论

面肌痉挛指的是半侧面肌阵发性痉挛现象, 临床 多表现为不同程度及无规则的抽搐, 好发于中老年 人, 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病情加重, 对患者正常生活和 工作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现代医学把面肌痉挛分为 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继发性面肌痉挛病因明确, 包 括肿瘤压迫、 感染引起的蛛网膜粘连、 面神经炎后遗 症等。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因具体不明 [6] 。 本病西医治疗多采用口服镇静抗癫痫药物、 A?型 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 微血管减压术等。其中口服 药物有卡马西平、 氟哌啶醇、 抗癫痫药物、 巴氯芬、 氯 硝安定等, 口服药物治疗长期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较 多, 如嗜睡、 乏力、 眩晕以及共济失调等; 而 A?型肉毒 杆菌毒素局部注射疗法远期效果不佳, 且易复发; 微 血管减压术手术风险相对较大, 患者较为痛苦, 操作 较为复杂, 且术后易引起低颅压、 颅内出血、 脑脊液 漏、 听力障碍、 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因而临床不易被 患者接受。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 需采取一种更为合 理、 有效、 安全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病 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面肌痉挛属 “痉证” “风证” “动证”范畴。多由 于风寒阻络、 筋脉收引, 或气血亏虚、 筋脉失养; 或肝 肾阴虚、 肝风内动; 或寒湿化痰、 痰邪阻滞; 或肝气郁 结、 血络不和所致。临床分型多为风寒阻络、 肝肾阴 虚、 气血亏虚、 痰邪壅盛、 肝气郁结等证型。在中医治 疗方法中, 针刺治疗是一种比较传统较为安全的治疗 方法。中医认为, 面肌痉挛患者多气血不足, 筋脉缺 乏濡养, 局部气血运行受阻, 因此采取针刺治疗直达 病位, 辨证取穴, 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针刺治疗取 穴多取多气多血的阴阳经穴, 同时配合脾经穴位和肝 经穴位, 通过针刺, 能够疏通经络, 帮助患者调理气 血。在对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特定的 穴位进行针刺、 提插、 捻转等, 主要采用多点浅刺法,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弱刺激, 使得面肌通络, 调和气血。 因此将中医辨证理论应用于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 能 够改善其临床症状,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主穴选取具有疏风清热, 通络明目的阳白穴, 其 属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阳维之会, 早在 《甲乙经》 即有 “头目瞳子痛, 不可以视, 挟项强急不可以顾, 阳白主 之” 的记载。太阳穴为经外奇穴, 可清肝明目, 通络止 痛。此外, 太阳穴皮下又是 “三叉神经” 和 “睫状神经 节”的汇集之处。三叉神经传导头面部感觉, 是对痛 觉最为敏感的脑神经。睫状神经节是调节视力活动 的重要神经节。针刺此穴可明显缓解面肌痉挛症状。 风池穴为手少阳经脉与阳维脉之会, “主少阳头痛, 乃 风邪蓄积之所” ,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胆经经别 “散于面, 系目系” , 肝胆互为表里, 故刺此穴 可收祛风散寒、 平肝息风之效, 为治疗诸风证之要穴。 配合足阳明胃经的地仓穴、 四白穴、 颊车穴, 传输胃经 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共同舒筋活络、 活血化瘀。丝竹 空归属手少阳三焦经, 为三焦经终点之穴, 可清热祛 湿、 通络止痛, 临床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 面肌痉挛 等面部疾病。外关穴为手少阳之络,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阳维脉三焦经, 有清热解毒、 解痉止痛、 通经活络之 功。合谷居于虎口, 为人身气血之大关, 善熄风镇痉, 醒脑开窍, 同时又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阳明经多 气多血, 刺之可调理气血、 疏风解表、 活血镇痛, 是治 疗热病发热及头面五官各种疾患之要穴。正如 《四总 穴歌》云: “面口合谷收” , 《玉龙歌》云: “头面纵有诸 样疾, 一针合谷效同神” 。诸穴合用, 共奏舒筋通络, 熄风止痉, 调和气血之功, 一方面缓解和消除面肌痉 挛, 另一方面临床再结合辨证施治加减配穴从而达到 调和全身气血阴阳的目的。同时施行针刺手法时一 定要行气, 使气至病所, 气达面部, 正盛邪去则痉挛自 愈。

本研究,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 方法进行治疗, 采用针刺治疗的治疗组治疗起效时 间 (2.61±0.47) d, 明显少于对照组 (3.07±0.87) d, 治疗持续时间为 (19.24±2.35)周, 明显比对照组 (20.43±2.37)周更短 (P<0.05) , 不仅如此, 在 2 组治 疗后, 将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进行对比, 治疗组有效 率 97.44%, 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79.49%, 治疗后复 发率 2.56%, 明显低于对照组 17.95%, 数据对比同样 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P<0.05) 。

综上, 将针刺治疗应用于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 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能加速的治疗起效时间, 缩短治疗持续时间。而且针刺治疗操作简便、 安全性 高、 治疗成本低, 不良反应少, 能从根本上调理机体气 血经络, 缓解症状, 患者接受程度高, 是一种较为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 王军, 邓军红, 张剑锋 (指导) .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随机对照临床 试验 Meta 分析 [J]. 西部中医药, 2013, 26(8) : 61-63.

[2] ? 于宗河 . 面神经炎和面肌痉挛 [M].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

[3]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南京: 南京大 学出版社, 1994.

[4] ? 姜国维 . 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分析 [J]. 中国卫生标 准管理, 2015, 6(3) : 69.

[5] ? 易光强, 韦书中, 黄荣宁, 等.针刺治疗面瘫后面肌痉挛35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1, 20(5) : 44.

[6] ? 马树田, 陈丽丽 . 针药并用综合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J]. 中 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9) : 800-802.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140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