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秋老虎”横行肆虐,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炎热难耐,而且空气湿度大,在这种环境下,人体出汗多,汗液浸渍皮肤,尘埃粘附,皮肤极易感染各种病菌。同时人们着装依旧单薄,暴露部位多,易被虫咬蚊叮,诱发许多皮肤疾病。就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皮肤科主任刘拥军教授强调指出,在和高温打“遭遇战”的时候,人们一定要学会爱护自己的皮肤。
夏秋季有哪些常见皮肤病
刘拥军介绍,夏秋季以下五大类皮肤病尤其喜好乘虚而入——
光感类皮肤病。如日晒伤、光敏性皮炎、光线性肉芽肿、多形性日光疹和皮炎等。这是人体对阳光发生强烈反应所致,多见于皮肤较白皙的人,或对光敏感的机体,阳光较长时间地照射在皮肤暴露处,手背、面部呈现发红和肿胀情况,重者可现水疱,通常称为光感性皮炎。主要预防办法是注意避免光敏物质和日光直接照射。每天9点到下午5点最好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应做好防晒措施。
汗液障碍类皮肤病。刘拥军指出,在高热气温下,人体汗液排泄不畅,积于皮内可造成此类疾病。如痱子、汗疱疹等。预防手段是通风降温,衣着要宽敞透气,保持皮肤干燥。
微生物感染类皮肤病。常见的有毛囊炎、脓疱疮、疖、体癣。预防措施要做到勤洗澡,勤洗换衣服,避免汗渍,保持皮肤清洁。有细菌感染的人,可用抗菌素,对真菌感染者适合采用癣药水擦局部。
接触性皮炎。此病是因为乱用皮肤药物所致,其症状是接触部位皮肤发生红斑、肿胀、水疱等,自我感觉灼热,伴随痒和痛。刘拥军告诫,在出现皮肤炎症后,不能盲目购买外用药自行涂抹,以防节外生枝,酿成大患。
虫咬类皮炎。夏秋季多昆虫、蠓、蚊、毒蛾、隐翅虫、毛虫等。人被叮咬后,皮肤表现出丘疹、风团、红斑、水疱等炎症损害。如有毒毛粘附,应细心除去,并马上用小苏打粉揉擦局部,亦可用清凉油或云香精外擦,必要时可服抗组织胺药物。
常见误区及三点注意事项
盲目追求疗效或轻视治疗。刘拥军指出,许多人为求皮肤病能去“根”,上网查询并擅自滥用药物。因为药物的种类、剂型或使用方法不当,影响治疗效果;有些人觉得皮肤病是小毛病,即使自行用外用药物及激素类药物,产生毒副作用也不会很严重,结果延误病情。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对症施治,科学用药。
过度刺激及清洁。刘拥军介绍,为了止痒,或减少局部皮损,许多患者喜好采用搔抓、热水烫洗和肥皂清洁等。由于不断搔抓,易使皮肤变厚,瘙痒加重,致使疾病经久不愈;抓破皮肤还会继发感染。热水烫洗或用碱性大的肥皂虽可暂时止痒,但过后却会因血管扩张,渗出增加,瘙痒加剧,反而使病情越发严重。
生活不规律及饮食不当。刘拥军解释,饮食过度忌口,会使机体营养不足,影响机体修复;随意食用酒、辣椒、蒜等刺激物,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使患处瘙痒、渗出加重。另外, 鱼、虾、肉等也不适于某些皮肤病病人。此外,生活要规律、不熬夜,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劳逸结合;要留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尽量穿宽松、吸汗、透气性好的衣服,平时要保持室内通风。
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有良方
刘拥军介绍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外用和内服方剂。
外用
方剂1.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功效:清热、止痒、收湿;适应证:急性接触性皮炎、疖等。
方剂2.苦参汤:苦参、蛇床子、金银花、菊花、黄柏、大菖蒲、地肤子、白芷;功效:祛风除湿、杀虫止痒;适应证:瘙痒性皮肤病,煎水去渣外用。
内用
方剂1.消风散:当归、荆芥、防风、蝉脱、生地、牛蒡子、苦参、苍术、木通、胡麻仁、石膏、知母、甘草;功效:疏风清热、除湿止痒;适应证:湿疹、接触性皮炎及风热型荨麻疹。
方剂2.清暑汤:连翘、花粉、滑石、银花、泽泻、淡竹叶、赤芍、车前子、甘草;功效:清热、解暑、利尿;适应证:夏秋季皮炎、暑疖、脓疱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