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生品具有强烈刺激性,一般配方中用半夏时,除特别注明用生者外,都必须给予炮制品。半夏的炮制是中药最早记载的炮制品种之一,有工艺记载的始于汉末。根据炮制的辅料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多种炮制品。其中法半夏长于驱寒痰,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法半夏炮制的目的是降低毒性,但其炮制工艺复杂,炮制方法各地差异较大。半夏可以在泻心汤药方、厚朴汤药方、越婢半夏汤药方以及桑白皮汤等药方中入药。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法半夏的炮制方法与功效
将生半夏洗净后凉水浸泡10日,加白矾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为度,取出略晾干。另取甘草加水煎汤,将甘草汤与石灰块混合,除去石灰渣后,倒入半夏,浸泡至黄色,以内无白心为度,捞出晒干即成。法半夏燥湿化痰功效增强,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多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等症。
法半夏的配伍应用医案
案例1:患儿,男,5岁1个月,2014年10月29日初诊。患儿2个月前因受凉后发病,每次咳声连连、声重浊,晨起后咳剧,入睡后咳轻,有喷嚏,纳可,寐安,大便稍稀,小便调。查:咽稍红,双肺呼吸音稍粗,可闻粗湿啰音,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诊断:咳嗽。辨证属痰湿阻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以二陈汤加减:细辛1 g,干姜3 g,茯苓5 g,法半夏3 g,白术5 g,前胡5 g,白前5 g,桔梗3 g,桑白皮5 g,瓜蒌皮5 g,矮地茶10 g,陈皮
5 g,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另配合口服富马酸酮替芬片1 mg,每日2次。
2014年11月5日二诊:咳嗽好转,呈单声咳,喜擤鼻,汗多,磨牙,余可。查:咽稍红,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舌淡,苔薄白,脉缓。守方加减:细辛1 g,干姜3 g,茯神5 g,川贝母3 g,法半夏2 g,桔梗3 g,百部5 g,前胡5 g,瓜蒌皮5 g,荆芥5 g,矮地茶10 g,陈皮5 g,炙甘草5 g。继服7剂后痊愈。
按:咳嗽雖属常见病,但治疗不易。欧师认为,久咳必有痰饮留伏,无湿不成痰,其形成与脾失健运关系密切,所谓“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医学心悟》)。故主方选二陈汤配白前、前胡(白前微温,降气下痰,咳嗽喘满,服之皆安;前胡微寒,宁嗽化痰),既祛寒痰,又化热痰,合而攻破痰饮留邪。
案例2:患儿,男,4岁,2003年4月19日初诊。患儿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有痰难出,未予特殊处理,现连声咳嗽,痰多,流清涕,喷嚏,纳食不香,大小便正常。查体:咽清,双肺呼吸音增粗,舌淡苔白,脉浮。血常规示:白细胞8.1×109/L,淋巴细胞46.8%,中性粒细胞44.2%,单核细胞9%,嗜酸性粒细胞0.1×109/L。诊断:支气管炎。辨证属风寒夹痰。治以宣肺解表、燥湿化痰。方用荆防二陈汤加味:荆芥6 g,防风6 g,陈皮3 g,法半夏3 g,茯苓6 g,前胡6 g,白前6,百部6 g,矮地茶10 g,款冬花6 g,川贝母3 g,辛夷3 g,鸡内金6 g,甘草3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3年4月24日二诊:偶咳,痰减,稍流清涕,纳食增加,夜寐尚安,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平。守方加减:荆芥6 g,防风6 g,陈皮3 g,法半夏3 g,茯苓6 g,前胡6 g,白前6 g,百部6 g,矮地茶10 g,款冬花6 g,鸡内金6 g,甘草3 g。继服5剂后痊愈。
按:本案患儿所患支气管炎有咳嗽、咳痰、流涕、喷嚏之症,系因风寒夹痰所致,故治以宣肺解表、燥湿化痰,方用荆防二陈汤加味。方中荆芥、防风发表散风;二陈汤燥湿化痰,为治痰湿咳嗽之良方;前胡、白前相须而降气化痰;百部、矮地茶、款冬花、川贝母止咳化痰;辛夷散寒通鼻窍;鸡内金消食健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使风寒散,痰湿消,脾胃健,则诸症自除。二诊守方加减以收全功。
案例3:患儿,女,3岁6个月,2005年5月1日初诊。患儿1个月前始咳嗽、喷嚏、流清涕,曾以中西药治疗,但咳嗽持续,咯黄黏痰,平素易汗出,喜揉眼鼻,纳食欠佳,夜寐尚安。查体:咽充血,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舌质红,苔薄黄稍腻,指纹青紫于气关。诊断:过敏性咳嗽。辨证属风热犯肺,痰湿内阻。治以疏风清热化痰。方以桑菊二陈汤加减:桑叶6 g,菊花6 g,陈皮4 g,法半夏4 g,茯苓8 g,连翘6 g,蝉蜕4 g,防风6 g,矮地茶6 g,甘草3 g,紫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另口服富马酸酮替芬片1 mg,每日2次;色甘酸钠滴眼液滴眼鼻,每日2~3次。2005年5月8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有痰,仍多汗,揉眼鼻动作减少,纳增,夜寐安,二便可。查体:咽充血减轻,双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舌质偏红,苔薄黄,指纹青紫于气关。守方加竹茹6 g、苦杏仁
6 g,续服5剂。
2005年5月13日三诊:咳嗽止,有痰,汗多,稍揉眼鼻,纳食一般。查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舌淡红,苔薄白稍腻,指纹淡紫。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太子参10 g,白术6 g,茯苓6 g,陈皮4 g,法半夏3 g,浮小麦10 g,辛夷6 g,苍耳子4 g,五味子3 g,甘草4 g。继服7剂后痊愈。
按:本案患儿主症为咳嗽、咯黄黏痰、舌质红、苔薄黄稍腻、指纹青紫于气关,乃风热时邪伤于肺卫,卫气郁遏,肺失清肃,气逆而上则咳嗽;然患儿平素易汗出,脾肺气虚,气不化津,聚为痰浊,故用二陈汤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合桑菊饮治风温初起之咳嗽。二诊时咳嗽好转,痰热仍存,故守方加竹茹、苦杏仁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三诊时咳嗽已止,仍有痰,汗多,乃脾虚失运,内生痰湿,上贮于肺,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改以六君子汤加减补益肺脾、燥湿化痰,则久咳止。
案例4:患儿,男,3岁,2003年4月17日初诊。患儿近3个月反复咳嗽,10 d前咳嗽加重伴喘促,外院诊断为喘息性肺炎,输液9 d后喘促止,仍咳嗽有痰,眼痒,鼻痒,纳食欠佳,夜寐欠安,二便正常。查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双肺呼吸音稍粗,舌质淡,苔白,指纹淡紫于风关。血常规示:白细胞10.5×109/L,淋巴细胞72%,中性粒细胞12%。诊断:变异性哮喘。辨证属痰湿阻肺。治法:温化寒痰、理气燥湿。方用三拗二陈汤加味:炙麻黄3 g,苦杏仁3 g,陈皮3 g,法半夏3 g,茯苓6 g,前胡6 g,白前6 g,细辛2 g,川贝母3 g,矮地茶6 g,炙远志5 g,五味子3 g,鸡内金5 g,甘草3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另口服富马酸酮替芬片1 mg,每日2次;色甘酸钠滴眼液滴眼鼻,每日2次。
2003年4月22日二诊:咳减,痰少,稍感眼痒鼻痒,纳食一般,夜寐尚安,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于风关。守方加减:炙麻黄3 g,苦杏仁3 g,陈皮3 g,法半夏3 g,茯苓6 g,前胡6 g,白前6 g,百部5 g,川贝母3 g,矮地茶6 g,五味子3 g,麦芽15 g,神曲5 g,甘草3 g。继服5剂。
2003年4月27日三诊:无咳嗽,偶有喷嚏,纳增,夜寐安穩,汗出较多,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紫于风关。改用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6 g,白术5 g,茯苓6 g,陈皮3 g,法半夏3 g,五味子3 g,白芍5 g,煅牡蛎(先煎)15 g,黄芪6 g,防风6 g,鸡内金5 g,甘草3 g。继服7剂善后。随诊1年,无咳喘。
按:本案患儿所患咳嗽,其内因责之肺、脾、肾三脏不足,形成痰饮内伏的特殊体质。欧师认为,患儿以痰湿阻肺为主要表现,其病机乃外感风寒,内有痰湿。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证治汇补·胸膈门》),拟方三拗二陈汤加减,方中三拗汤重在宣肺散寒,二陈汤则重在健脾燥湿化痰。又患儿咳嗽日久,故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远志宁心安神、祛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后待咳嗽消失,则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健脾补肺,白芍、煅牡蛎和营敛汗。脾气旺,肺气盛,外邪难侵,故久咳自难复发。
案例5:患儿,女,2岁,2005年1月30日初诊。患儿昨日因受凉而咳嗽,流清涕,家长曾喂服速效感冒冲剂,今日频咳,喉中痰鸣,气促喘息,纳减,二便正常。查体:精神尚可,呼吸稍促,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哮鸣音及粗湿啰音,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于气关。既往患儿体质虚弱,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诊断:支气管肺炎。辨证属寒痰阻肺。治以疏风散寒、化痰止咳。方用麻杏二陈汤加味:炙麻黄4 g,苦杏仁5 g,陈皮4 g,法半夏4 g,茯苓6 g,紫苏子6 g,莱菔子6 g,蝉蜕3 g,防风6 g,紫菀8 g,矮地茶8 g,甘草4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2月2日二诊:偶咳,有痰,纳食不香,夜寐欠安,有汗,大便溏、夹不消化之物。查体:一般状况可,呼吸平稳,无鼻煽唇绀,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干湿啰音。舌淡红,苔薄白稍腻,指纹淡紫于气关。改方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0 g,白术5 g,茯苓6 g,陈皮4 g,法半夏4 g,苦杏仁5 g,五味子3 g,浮小麦8 g,鸡内金5 g,山楂5 g,谷芽6 g,甘草4 g,蝉蜕3 g,防风6 g。继服7剂善后。
按:本案患儿主症为咳嗽、喘促痰鸣、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于气关等,乃风寒束肺,失于宣降,肺气郁闭,水津不布,留滞肺络,凝聚为痰,阻于气道,壅遏于肺,属寒痰阻肺证,所选麻杏二陈汤系二陈汤加炙麻黄、苦杏仁而成,重在宣肺理气化痰。二诊时,患儿咳喘好转,脾肺气虚之象显现,痰湿内阻,故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止咳,改方六君子汤加味,注重调养,以促正气之恢复。
结语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湿痰证之主方,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梅尼埃病等证属湿痰者,“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成痰,其嗽则痰多而易出,治之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成方便读》)。痰饮可引起咳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而止呕,胃气降则生痰无源;陈皮理气燥湿、和胃化痰,使气顺则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使脾健则湿除,湿去则痰消。临证使用当以痰多色白易咯为辨证使用要点,适当加减运用,特别对咳嗽、肺炎、哮喘、感冒等证,其效尤验。半夏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止咳的作用 半夏的止咳作用非常明显,它的止咳机制是利用生物碱对咳嗽的中枢进行抑制。对生半夏煎剂、姜半夏煎剂以及明矾
半夏煎剂分别进行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猫的喉咙在电的刺激以及将碘液注入猫的胸腔引起猫的咳嗽,使用半夏起到了很好的抑制,30分钟后半夏发生作用,药效维持在5个小时以上。
化痰的作用 半夏经常被用来燥湿化痰。经过现代的医药学研究证明,贮存半夏的时间延长,可以增强半夏祛痰的作用。用半夏饲养家兔时,能抑制家兔的唾液分泌。同时鼻内的粘液分泌半夏也可以起到抑制的作用,鼻内的粘液在将10g半夏用水煎服一个小时后,分泌会减少一半。半夏对消化系统起到的作用
胃肠道的影响
动物实验中,将水煎的半夏醇沉液在小鼠饥饿的时候注入它的体内,对小鼠体内胃液的分泌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能够明显的抑制,总的胃液酸度以及胃液游离的酸度降低,能够保护并修复急性的黏膜损伤。对溃疡中的幽门结扎类型、慢性的醋酸类型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也能够抑制应激性的溃疡。生半夏对胃肠的运动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对胃液PGE 具有抑制作用,说明了生半夏能够刺激胃肠的黏膜,姜矾半夏以及姜煮半夏对胃肠的运动能够减缓。
肝胆的影响小鼠的实验证明,小鼠的肾上腺由于半夏的作用,会提高血液中皮质酮的含量,提高肝脏内部酸酶转换的活性,还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
抗呕吐的作用 迷走神经在传出活动时,由于半夏的刺激,对呕吐具有抵抗作用,延长呕吐的潜伏期,但半夏作用的时间不够长。半夏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半夏能够治疗心律的失常。高脂血的症状使用半夏后会得到延缓。半夏挥发油中的物质能够减少白细胞,对骨髓粒细胞的成熟有促进作用。半夏还可以对心脏进行抑制,以及短时间的降压。
半夏抵抗肿瘤的作用
经过试验研究,表明半夏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半夏含有的多糖提取物能够激活网状的内皮系统,对网状的内皮系统具有的吞噬及分泌功能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将肿瘤的发生以及繁殖进行抑制。在食道癌症、胃癌症以及恶性的淋巴癌症所做的临床试验中,半夏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半夏有抗早孕的作用
半夏中含有的半夏蛋白,对早孕的活性具有抵抗作用。怀孕小鼠的试验中,对小鼠注射半夏药液,小鼠均会出现流产。它的机制是:半夏中的蛋白物质将母体或者子体中细胞膜糖的结构进行了结合,细胞膜的生物行为发生了变化。
半夏其他的作用
使用半夏后,中枢的神经系统会受到抑制,可以起到镇痛作用、镇静和催眠的作用。能够起到解毒作用,抵抗真菌、消炎、眼部的内压降低等作用。
半夏的毒副作用
小鼠长时间使用半夏,体重会变轻,增加肾脏代谢,严重情况导致小鼠的死亡。生半夏的水煎剂、姜半夏的水煎剂在怀孕母鼠的实验中,能够引起胎儿的畸形。生半夏强烈刺激黏膜,对胃液PGE 进行抑制,损伤胃部的黏膜。将生半夏炮制后,会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针对“半夏和乌头存在配伍禁忌”的说法,现代药物学研究中,如果药物控制在一定的剂量内,半夏和川乌的配伍、半夏和草乌的配伍、半夏和附子
的配伍等,没有毒性变强和失效的现象发生。
半夏的治疗范围广泛,止咳作用、抵抗溃疡作用、抵抗心律失常作用、降低血脂作用、抵抗肿瘤作用、抵抗早孕以及镇静催眠作用、解毒消炎的作用等,这同中医传统中的半夏具有的燥湿化痰、抗呕吐、散结的作用相同,临床应用广泛。
生半夏具有毒性,因此要在炮制以后用水煎服。生半夏的毒性包括影响遗传和刺激黏膜。由于传统中,半夏和乌头存在配伍的禁忌,虽然部分实验否定了这一说法,但是临床中仍然要格外谨慎,因为这种说法是经过多次的用药总结出的经验,不能轻易的进行否定。相关文章: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半夏的用法用量,中药半夏图片大全半夏的炮制方法,半夏治疗癫痫有显效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半夏的食用方法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