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行?(三部脉诊法)通用至今的诊脉疗法仍遵循着确立的,道医七诊:触诊的方法,中医切诊,诊脉的方法介绍,

2022-11-16 04:39:55  阅读 23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道医的触诊与中医的切诊基本是一致的,中医是以切脉为主来确定病情。道医诊病是触切结合,按脉诊病。

道医的触诊与中医的切诊基本是一致的,中医是以切脉为主来确定病情。道医诊病是触切结合,按脉诊病。

1.触诊

一般是以医者的手掌触按病者的胸部、腹部、手、足,来进行诊断,如病者胸部按之坚实,疼痛的为结胸,按之濡软而又不痛者为痞气;若腹满怕按,或按之作痛的为实为热,喜按的,按时又不痛为虚为寒;若腹胀以手四指尖叩之如鼓响者为气胀,以手指尖按其手足后有凹陷而又不起来者为肿;以医者之手触病者手背若发热者为外感,触其手心发热者为阴虚,手足温者病轻,手足冷者病重;皮肤痒燥起红色小疹或斑点为风为湿。

2.切诊

切脉之道,甚为精细而不易识别,脉分二十八种,它的名称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

  1)切脉的方法与部位

切脉,医者以两手寸口(掌后桡骨动脉的部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重按,或单按,总按,以寻求脉象。手之分部,以掌后高骨作标志,定名为"关〃,关之前名"寸〃,关之后名"尺〃。两手寸、关、尺共六部,称为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这六个部位都是测定内脏之气的。左寸候心为心包络,左关候肝和胆,左尺候肾和膀胱,小肠;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和胃,右尺候肾和命门,大肠。

这样也行?(三部脉诊法)通用至今的诊脉疗法仍遵循着确立的,道医七诊:触诊的方法,中医切诊,诊脉的方法介绍,

  2)二十八脉相互关系

在二十八脉中,以浮和沉分表里,尺和数分寒热,涩和滑分虚实,其余的脉象均从这六脉中化出。例如:浮而极有力,按鼓皮为革;而极无力,如绵在水为濡。沉而按之着骨如得为伏;沉而坚实为牢;沉而无力,细按乃得为弱。浮中沉均有力,应指幅幅然为实;浮中沉均无力,应指豁豁然为虚;浮取大,按之中空如慈葱为芤。迟而细短,往来涩滞为涩;一息四至,往来匀和为缓;缓而时止为结;数而在关,无头无尾为动;数而时一止为促;每一息七至八至为疾;迟数不定,止有常数为代,至数不齐,按之浮乱为散。滑而如按琴弦为弦,来往有力如转索为紧;不大不小如循长竿为长,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为洪;涩而极细按之欲绝为微,如微而细为细;如豆形应指即回为短。因此浮沉、迟数、涩滑是二十八脉的纲领,所以学习切诊脉象应当从这六个纲领入手。

 3)六脉与二十二兼脉的相互关系

二十八脉极少单独出现,常见的兼脉有如下几种:浮紧、浮缓、浮数、浮迟、浮大。

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迟缓、迟涩。滑数、弦数、洪数、细数。濡数、濡细、濡滑、濡涩、濡缓。虚细、虚数、虚弦、微细、微弱。弦紧、弦细。细紧、细迟。以上三种脉象同时出现的如浮紧数,浮滑数,沉细而微等等。

  4)根据脉象诊断病症

浮脉主表症,有力为表实,

沉脉主里症,有力为里实,

迟脉主寒症,有力为积寒,

数脉主热症,有力为实热,

滑脉主痰症、热症。

涩脉主血少、血寒。

虚脉主虚症、伤暑。

实脉主实症、火邪。

短脉主元气虚少。

洪脉主热症、阳盛阴衰。

微脉主亡阳、气血两虚。

紧脉主寒症、痛症。

缓脉主无痛、湿气。

芤脉主大失血。

弦脉主肝气、痰。

革脉主表寒、中虚。

牢脉主坚积。

濡脉主阳虚、湿痛。

弱脉主阴虚。

细脉主血少、气衰。

无力为表虚。无力为里虚。无力为虚寒。无力为虚热。

散脉主肾气衰败。

伏脉主病邪深伏。

动脉主惊症、痛症。

促脉主火亢。

结脉主寒积。

代脉主脏气衰败。

疾脉主阳气亢盛,真阴欲渴。

要辨别和掌握二十八脉并应用于临床,这就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在临床应用中仔细体会,与各种病症密切结合,观察是否与脉症符合才能实施。

为了便于记诵,现将老道医二十八脉总结歌录出:

 《二十八脉总结歌》

浮行皮肤,沉行内骨。浮沉既诸,迟数有觉,三至为迟,六至为数。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迟数既明,部位须识,濡浮无力,弱沉无力,(即浮而无力为濡,沉而无力为弱),沉极为牢,浮极为革。三部皆小,微脉可考,三部皆大,数脉可会,其名为伏,不见于浮,惟中无力,其名为芤。部位皆名,至数为晰,四至为缓,七至为疾,数止为促,缓止为结。至数既识,形状当别,紧粗而弹,弦细而直,长则迢迢,短则缩缩,谓之洪者,来盛去衰,谓之动者,动摇不移,谓之滑者,流利往来,谓之涩者,进退难哉;谓之细状如丝然,谓之代者,如数为焉,代非细类,至数无时,大附于洪,小与细同。

5)除二十八脉外,尚有七怪脉

七怪脉象特征:

一为雀啄脉,连连碰指,时有时无,如雀啄食状(又称鸡啄米);二为屋漏脉,如溅水下滴,几拍一滴,溅起无力;三为弹石脉,来坚而促,来迟去速,如用指弹石子;四为解索脉,脉来动数,散乱无序;五为鱼翔脉,脉来时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六为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来回;七为釜沸脉,有出无入,如汤涌沸,息数俱无,若遇这种脉象均为心脏极度衰竭,表示生机已绝,死期将临,多属死候脉象。在《黄帝内经》中称做"真脏脉〃,毫无中和三象,表示胃气已绝。

以上道医七诊,即掌诊、脚诊、面诊、舌诊、闻诊、询诊、触诊,必须紧密联系。七诊与各病症的病候也必须密切结合,在道医中有舍脉从症,也有舍症从脉,来作治疗的紧急措施,实际上这种措施也是根据以上七诊的结果,经过全面考虑后作出决定的。道医之七诊,为千余年道教医家行医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经验总结,是道教文化与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很好继承与发扬。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194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