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胁痛的中医辨证论治ppt)中医胁痛病例,胁痛的病因病机,胁痛的中医治疗医案,

2022-11-16 09:18:34  阅读 134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的病证,胁肋为足厥阴、足少阳两经循行所过,故发病多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居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肝胆互为表里,若中焦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条达,疏泄,常可引起胁痛。肝其性运而主疏泄,若情志失调,气机郁结,肝失条达,则气阻络痹而成胁痛。若气郁日久,则气滞血凝,瘀血停积,阻塞胁络,更使胁痛加剧。又如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使络脉失养,亦能导致胁痛。故胁浦主要为肝胆湿热、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不足等类型。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的病证,胁肋为足厥阴、足少阳两经循行所过,故发病多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居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肝胆互为表里,若中焦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条达,疏泄,常可引起胁痛。肝其性运而主疏泄,若情志失调,气机郁结,肝失条达,则气阻络痹而成胁痛。若气郁日久,则气滞血凝,瘀血停积,阻塞胁络,更使胁痛加剧。又如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使络脉失养,亦能导致胁痛。故胁浦主要为肝胆湿热、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不足等类型。

临床上如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胆石症等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胁痛。

胁痛的中医治疗医案

李xx,男,50岁,农民。1964年4月6日就诊。

自述嗜酒肥甘,近来胁下胀痛,胃脘痞闷。曾赴平顶山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服保肝类药月余,效果不显,特邀余诊治。

现症:右胁疼痛,腹满脘胀,口苦纳差,大便微干,小便色黄。

检查:舌质黯红、苔黄腻,脉弦数。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86单位。超声波提示:密集微波,肝在剑突下5cm,右肋下3cm

辨证:热郁血瘀,肝脾失和。

治法:清热活瘀,调理肝脾。

方药:茵陈蒿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茵陈30g,栀子15g,大黄6g,虎杖20g,柴胡10g,龙胆草10g,白芍30g,茯苓30g,青皮10g,三棱6g,莪术6g,败酱草30g

二诊(4月12日):自述服上方五剂,胁痛减轻,大便已通,但腹胀不减,饮食不佳,守原方加麦芽30g,莱菔子30g

三诊(4月17日):服药后,诸症均减,守上方继服两周。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1979年中旬随访,正在田间劳动,自述十五年没见疾病复发。

按:患者恣食醇酒厚味,湿热内蕴,累及肝牌,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脉络不通则胁痛,脾失健运,气机阻滞则腹满脘胀。不思饮食,口苦,大便干,小便黄,均为热象。故以茵陈、栀子、大黄、虎杖、龙胆草、败酱草清其湿热,以白芍、三棱、莪术、青皮疏肝活瘀;茯苓健脾渗湿。全方药似平淡,却能应手取效。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208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