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年秋月,余在休邑,一男子来就诊于余。云一奇证,将一年矣,通敝县医人,皆不知为何病,特请教高明。
余为诊之,两关尺脉俱沉弦。余谓:“此不过下焦阴寒病耳,有何奇处?”答曰:“自某月起,每夜约交二更时,即有一股气,从小肚下起,冲至脐下边,后渐至胸前,久之渐抵住喉之下,腹内如有物跳动。此气一起,即不能睡,夜必坐至五更,方平息下去。扪之又无形,日间又如常,夜间则苦甚不能眠。敞县诸先生俱医过,皆不知为何病,只有著名某先生云是肝火。用柴胡、黄芩、山栀,服下更不安。”
余笑曰:“倒是不知病名,还不妄用药。知是肝火,则恣用清凉,其害反甚矣。”旁有他客,咸急欲问病名。余戏语曰:“病极小,要好亦极易,只是病名却不轻易说。”
众客愈坚问。余笑曰:“此奔豚证耳。每至二更而起者,二更乃亥时,亥属猪,豚即猪也。故至其时则阴起感动,五更阳气回则阴气潜伏而下。豚本至阴性柔,有时而奔,其性更烈。此气伏于肾脏至阴之中亳无形影,突然上冲不可驾驭,如豚之疾奔,故以为名。盖阴气上逆也,当以纯阳之药御之。”为定方,用肉桂一钱为君,余则葫芦巴、茯苓、泽泻、熟地、丹皮、山萸、附子。是夜服一剂,其气只冲至脐边即止。仍加重肉桂,服数剂而痊愈。
——本文摘自《吴氏医验录全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