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48岁,1964年3月24日初诊。
1960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间。心慌,虚烦懊憹,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某医院检查为:1.高血压,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后根苔薄黄腻,血压168/98毫米汞柱。病由阳虚湿胜,治宜温阳利湿。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打)一钱五分 桑寄生三钱 狗脊(炮)三钱 杜仲三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1964年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黯红无苔。虽阳虚湿胜,阴亦不足,治宜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处方:
党参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先煎)六钱 龙骨(打)三钱 牡蛎(打)四钱 熟地二钱 桑寄生三钱 狗脊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五剂。
1964年4月14日三诊: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憹、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仍不佳,血压118/78毫米汞柱,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宜温阳益阴。处方:
党参二钱 生白术二钱 连皮茯苓三钱 白芍二钱 川熟附子(先煎)一钱五分 熟地二钱 枸杞子二钱 桑寄生三钱 杜仲三钱 川楝子(炮)一钱五分 龙骨(打)三钱 牡蛎四钱
五剂。
1964年5月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而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气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中阳不足以致湿痰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处方:
茯苓二钱 法半夏二钱 枳实(炒)一钱 竹茹一钱 远志(炙)一钱 九菖蒲一钱 枣仁三钱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生姜二片 小麦(炒)三钱 大枣(劈)三枚
五剂(隔日)。
随访诸症皆愈。
按:患者头晕血压高,然而脉沉迟、沉细迟皆阳虚阴盛之象;舌质不红,形体发胖,四肢自觉发胀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频数;综合脉证又为阳虚湿盛之征,法宜温阳理湿;若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更损真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病情必因此而增变。蒲老用附子汤温阳益气利湿,龙骨、牡蛎养阴潜镇虚阳,佐以桑寄生、狗脊、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此方略予增减共服十五剂而头晕心中虚烦皆除,血压降至正常。但胸膺憋闷,睡眠欠佳,改以十味温胆加减,调心气、化痰湿善其后。
——本文摘自《蒲辅周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