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xx,男,21岁,未婚,农民。1977年6月9日初诊。主诉:在十三岁时患过骨髓炎已愈。近来不断吐血,全身上下四肢均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状紫癜。经当地医院不断医治无效。
症状:不断吐血,血色紫暗,时多时少,面色黄瘦,全身上下四肢均有大小不规律的紫癜,下午低烧,手足心发热,头晕目花,心悸气短,乏力无神,食欲减少,口干舌燥,大便头色黑而干,小便色黄。
检查:脉象细涩而数,舌质黯红,舌边有瘀血小点,舌苔薄黄微腻。体温37.5℃。血压:90/60mmHg。血小板5万/mm³。触诊;肝脾不肿大,腹部平软。
辨证:心肾阴虚,阴热内生,脉络损伤,血溢于外,瘀于皮下面成紫癜。
治则:滋阴凉血,引血归经。
处方:生地25g,玄参15g,旱莲草30g,丹皮10g,赤芍10g,地骨皮20g,仙鹤草30g,当归10g,泽兰叶20g,甘草5g,青黛粉10g。童便(引)。每天煎服一剂,忌辛热食物。
6月14日二诊:吐血已止,但紫癜如故,无异常改变。继服原方。
6月20日三诊:紫瘢渐消,低热亦止,食欲好转,大小便正常,但头晕、心悸、出虚汗。脉虚缓无力,舌质红、苔淡白。体温37℃。血压100/70mmHg。按原方去地骨皮、仙鹤草、丹皮,加黄芪20g,太子参20g,日服一剂。
7月3日四诊:紫癜消失,吐血全止,基本痊愈。
按:本病属于血证范围,因为心主血,心肾不足,阴虚内热,血不循经为病。方用当归、生地、玄参、赤芍滋阴养血;地骨皮、丹皮清阴分之热,旱莲草、仙鹤草、泽兰叶活瘀血生新血,止皮下出血。使阴复热去而紫癜全然消失。但因气血已伤,血气未充,故减去地骨皮、丹皮、旱莲草、仙鹤草等,加太子参、黄芪以安其正。——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