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xx,男,42岁,干部。初诊(1984年5月3日):胃脘疼痛连及右胁,胃脘嘈杂,嗳气时吐苦水,饮食减少,历时一年,加重两周,大便色黑,疲倦乏力。经某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有多处出血点”。大便潜血(++)。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胆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法:疏泄胆府,和胃降逆。方药:利胆和胃汤(自拟方)。
白蒺藜15g,青、陈皮各10g,枳壳10g,川楝子6g,延胡索10g,半夏12g,姜竹茹15g,五灵脂10g,半枝莲12g,代赭石15g,莪术6g,生甘草10g,橘叶10g。
二诊(5月6日):服三剂后,胃脘疼大减,得矢气甚多,脘腹胀满亦减,是腑气泻通之兆,唯饮食仍少。上方去川楝子、五灵脂,加谷、麦芽各10g,槟榔、大腹皮各10g,再进10剂。
三诊(5月16日):药后胃脘胀痛若失,恶心、呕吐苦水消失,饮食、二便正常、临床治愈。
按:胆喜疏泄,胃宜和降。胆胃属腑,皆以通为顺,以通为补。胆失疏泄则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脘腹胀满疼痛,嗳气泛恶、口苦不能食;久痛入络,则痛甚便血。故以青皮、枳壳、橘叶、谷芽、麦芽等疏利胆府;以半夏、陈皮、姜竹茹、川楝子、半枝莲等和胃降逆,清胆胃郁热;莪术、五灵脂、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合诸药,和中缓急。共收疏胆和胃,降逆止痛之功。切中病机,疗效满意。——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