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点用方法)细辛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细辛图片,中药细辛的用法,

2022-11-16 18:01:31  阅读 144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的主治与用法,细辛的食用方法与选方。

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的主治与用法,细辛的食用方法与选方。

开窍 祛风 散寒 止痛

别名:小辛、少辛、细草、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肾经。

煎法:后下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1~3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1.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用治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等;若见鼻塞流涕,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通鼻窍药同用;对于阳虚外感,表里倶寒,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脉沉的,常与附子麻黄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本品性温燥烈,辛散力较强。

2.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寒湿痹证) 用治多种疼痛,尤以头痛连齿者功用颇佳。若用治牙痛,属寒者,可配以白芷;属热者,配以石膏同用,为用治牙痛之要药。用治风湿痹痛,常配伍独活、防风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3.宣通鼻窍(鼻塞不通,鼻渊) 用治鼻病及头痛,常与白芷、辛夷等药同用。其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既能发散风邪,又能通鼻窍及止头痛,为用治鼻渊之良药。

4.温肺化饮(肺寒咳喘证) 用治外感风寒,痰饮内停,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等,常与发散风寒、温肺止咳的麻黄、干姜等药同用,如小青龙汤;若遇寒痰停饮犯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的,常与茯苓、干姜等药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其特点是外散风寒,内化痰饮。

细辛主治

主治风寒表证、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症。

用于风寒表证见有头身疼痛、痰饮喘咳、鼻塞不通,以及因风寒阻滞经络血脉所致的各种疼痛。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牙痛、心绞痛、心动过缓、梅尼埃病、勃起功能障碍等可辨证用之。

细辛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含挥发油如甲基丁香油酚、细辛醚、黄樟醚等多种成分。另含消旋去甲乌药碱、谷甾醇、豆甾醇等。现代药理研究,细辛有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炎、抗过敏、解痉及局麻作用。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代谢及升高血糖等作用。

1.细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细辛有解热、抗炎作用。

3.细辛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其挥发油对离体蛙心具有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作用。

4.细辛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

5.细辛有抗菌作用,对各种球菌、杆菌、霉菌及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6.细辛对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7.细辛有抗氧化作用。

8.华细辛醇浸液有局麻作用,细辛根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过敏作用。

细辛禁忌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细辛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1~3g;用水煎服。

1、泡酒

细辛、白芍杜仲、地黄、牛膝、茯苓、桑寄生、橘核、川芎、当归、防风、甘草各适量,一起浸没在白酒里,密封保存60天即可。适量饮用,行气开郁、祛风燥湿。

2、泡茶

细辛、川芎、薄荷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甘草适量混合,共同研成粉末,每次3~8克,用开水冲服,带茶饮用。治风寒感冒。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关于细辛的论述

细辛,它是来源于马兜铃科的三种不同的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要产在东北地区,所以在商品药材里面,统称叫作北细辛。那么华细辛是产在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华北、西南很多地方都产,质量比北细辛要次一点,所以最好的药材是北细辛,也可以是东北的一个道地药材。那么(该)药为什么叫细辛,就是药物它用的是它的根,这种草本植物的根是丛生的,就象我们调味品当中的葱,下面有很多须根,那种须根非常细,而且很辛辣,用口尝的时候辛辣味很明显,比胡椒还厉害,所以它根细而辛辣,这是指的它的入药部位的一些性状特征,所以它的药名是从味的角度来命名,称为细辛。

那么细辛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有发散风寒的功效,但是它发汗,发散风寒的作用,和前面的白芷差不多,也就是说它解表的作用不是很强,所以一般的风寒表证,可以不用,但是在以下四种情况,常常使用细辛,在发散风寒的方当中,有三种情况就是结合它后面兼有三种功效,和白芷一样它能够通鼻窍,外感风寒常常有鼻塞不通或者流清鼻涕,那么利用它的温通鼻窍的作用,它可以改善这样一些症状,所以外感风寒,兼有鼻塞不通或者清涕不止,它兼有通鼻窍的作用。另外它有很强的止痛作用,外感风寒,头身疼痛,比较重的,也常常可以配伍细辛,所以这两个方面和白芷应该说都是相似的。那么第三,细辛兼有温肺止咳的作用,那么外感风寒本身就有肺寒,那么如果兼有明显的咳嗽,细辛有很强的止咳作用,这时候复方里面也(可以)常常加入细辛。所以使用细辛在风寒感冒当中,有三种情况就是它兼有的三种不同功效,这时候考虑。另外有一种情况,那么就是张仲景有一个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由)三个药组成,麻黄,和我们以后要学的温补阳气的附子和细辛,这三味药,那么细辛在这里面,因为细辛它既是发散风寒的药,那它可以增强麻黄发散风寒的效果,在发散风寒方面,它和麻黄有一个协同的作用。另外细辛又是温里药,那么阳虚生内寒,它可以协助附子来温散里寒,所以在方当中,实际上细辛是表里同治,所以有一些方剂书说它连属其间、连属其间。对表里的寒邪都有针对性,那么这是针对张仲景的一个方的一种特殊情况。因为方很有名,是一个治疗阳虚感冒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经方,所以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的一个特征。所以在五版教材当中,曾经把细辛排在温里药当中,当然其实温里和发散风寒相比,发散风寒是主要的,所以它的准确的归类还是放在发散风寒药当中更加准确一些,所以细辛在发散风寒,就注意它这样的一些特征,其实都很容易记。那么通鼻窍,白芷已经讲了,就是除了感冒的鼻塞不通以外,那就是可以用于鼻渊,用于鼻渊或者其它的鼻科疾病,不但可以煎汤口服,细辛用很少的一点散剂,把它鼻腔给药,过去用一个小的管,轻轻地吹一点到鼻腔里面,有时候能够马上改善鼻塞不通或者浊涕不止的这种症状,所以它也是有比较强的通窍的作用,宣通鼻窍的作用。另外止痛,细辛,也是止痛作用很强,除了用于外感风寒的头身疼痛,鼻渊的前额或者头痛以外,对于跌打损伤、牙痛或者风湿痹痛等等,很多的疼痛证,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不但可以内服,而且可以局部的外用,外用它可以表现出一定的麻醉止痛的作用。麻醉就是使局部的感觉降低了,疼痛症状也就不明显,所以在一些外用药当中,比如说骨伤科,或者有的牙痛,在局部外用(药)里面常常加入一些细辛。所以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外用,对这些疼痛证,那么细辛和白芷一样,虽然它最适合寒证,因为它是温性的药,如果有的热证,比如说牙龈肿痛,或者一些疮痈肿痛,那么和一些清热药,或者清热解毒药同用,它同样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止痛作用。那整个方剂是清热止痛的,所以这是复方的一个总体的功效。

第四个功效温肺止咳,主要就是用于肺寒咳嗽,不管是表寒证或者里寒证,在有咳嗽的,那么细辛,在这方面作用都非常强,但需要说明的,在以前的中药教科书上,叫作温肺化饮,我们把那两个字改为了,温肺止咳,没有再沿用温肺化饮,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动,温肺化饮,是来源于张仲景的小青龙汤,或者苓甘姜辛五味汤,这样的一些方剂里面用了细辛,这样的一些方剂,都是治疗痰饮证,但是应该说是这样的复方的作用,小青龙汤或者苓甘姜辛五味汤这些方剂的复方,它有化饮的作用,因为它治疗的就是痰饮证,但是在方里面的细辛这味药,它不是化饮的,在那样的一些方里面,蠲化痰饮的,应该是干姜、茯苓或者半夏这样的一些化痰药,或者是除湿的药。细辛,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一直都强调它是一个止咳的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咳逆,主咳逆也就是治疗咳嗽,后来宋代的《日华子本草》,清代的《长沙药解》,黄元御的,明确地就提出了细辛是一个止咳的药,有止咳的作用,所以在临床用的时候,细辛的止咳的效果相当好,现代的药理研究,细辛可以说是一个中枢性的镇咳药,它可以镇静咳嗽的中枢,所以它主要在那一些方里面,它是针对患者、痰饮的患者有咳嗽的症状。所以称细辛温肺化饮,是混淆了复方和单味药的功效,这是我前面专门强调过了的,整个方可以认为是温肺化饮,但是落实到细辛这味药来说,它是温肺止咳,重点在于止咳。咳嗽,甚至于有一些肺热的咳嗽,和一些清肺热的药配伍,细辛也能用,能够明显地减轻咳嗽症状,这是古今从传统和现代的研究,都已经证实了的,所以基于这样的历史和现状,那么我们把习惯上认为是温肺化饮功效,改掉了两个字,那么大家可以在止咳的下面或者后面,写上化饮,因为有的时候全国性的考试,那么要选细辛的功效,如果它是按照其它的教科书为蓝本这样子出的考试题,温肺化饮,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也是对细辛功效的一种认识,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评判,但是考试的时候,因为你不那样子选择那是要丢分的。所以对细辛的功效和应用,就简单的说这样的一些内容。另外在此外里面谈细辛可以治疗昏厥,一般也是鼻腔的给药,有的时候也可以灌服,其实也是反射性地引起一个中枢的兴奋性的研究,当然现在比较少用,这种情况,古书里面常常有。

那么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学习具体的药物以来,细辛是第一味有毒的药,有小毒,当然在本草文献里面,对这一点强调不够,细辛的毒性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我们在教科书上明确地指出了,它是有小毒的药,因为它有小毒,所以它的用量也就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在教科书的66页,参考资料的第二,就说了古代,就指出单用细辛,用散剂,单用为末,不可过半钱匕,半钱匕,我在讲中药用量的时候就说过了,铜钱遮往了两个字不掉下来,那这就叫半钱匕。那么半钱匕,现在研究,可能就不会超过一克。就是现在的一克左右,有的把它误传就说细辛不过钱,一钱就是三克多了,那量明显的偏大,原文是不过半钱匕,那么超过了会怎么样,那么就是气闷塞、不通则死。现在认为它就是对呼吸中枢有麻痹、抑制,影响呼吸,最后可能造成窒息性的死亡。这就是它的一个毒性,注意指的是用散剂,直接把细辛,研成很细的粉末以后吞服。如果细辛作为汤剂,当然不止了。现在细辛作为汤剂,可以用多大的量,那么我们教科书上写的是三到六克,但是在实际当中,有的用十克到十五克的有,甚至于还有大一点的都有,而且据说还非常安全,但关键煎煮的时间要长一些,煎煮就可能有一些成分就破坏掉了。另外细辛作为散剂,不要长期地服用,因为细辛里面有一种化学成分,叫作黄樟醚,黄樟醚,我们书化学成分里有,是一个致癌的化学成分,那么长期服用,它会引起肝脏的一些癌变。那么短期的、偶尔的服用,当然是不会。那么黄樟醚在汤剂当中煎煮,很容易破坏,所以相对来说,作汤剂长期服用,用汤剂就要安全一些。所以细辛是一个有毒的药,所以它在用量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另外在使用注意当中,除了前面的共性,那么就强调了细辛属于十八反,诸参辛芍叛藜芦。第三组里面不能和藜芦同用的。当然我那天讲藜芦现在本身就不内服,我们在教科书都没有收载,那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我们从十八反的整体性角度,我们大家要知道,它属于十八反的内容之一。

细辛选方

1、治风寒感冒:细辛、麻黄各6g,附子l5g。附子先下,大火烧开,小火持续30分钟,入细辛,持续20分钟,入麻黄,持续5分钟,去沫取汁。

2、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黄、羌活、防风、甘草各适量。水煎服。有风,加荆芥;有寒,加麻黄、桂枝;有暑,加黄茶、石膏;有温,加苍术、白芷;有燥,加石膏、竹叶;火旺,加知母黄柏

3、冯静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细辛、吴茱萸、米醋各250g。 将细辛、吴茱萸研为细末;取药末6g加醋适量调成糊,于每晚洗脚后敷贴于双侧涌泉穴,外以塑料薄膜覆盖,绷带固定。

4、李述文等以驱痹汤治疗坐骨神经炎

细辛、制草乌、制川芎各6~12g,麻黄15g,牛膝、木瓜各20g,乳香10g。每日1剂,水煎服。

5、潘秋华以细辛散治疗肩周炎

细辛5g,冰片2g,生姜1g。上药为末,以白酒调膏,贴敷患部,24小时后揭掉,隔3小时后再贴。

6、口疮糜烂

细辛4.5g,研为细末,分作5包。每取1包以米醋调如糊状,敷于脐眼处,外贴膏药,每日换药1次,连用4~5日。据观察,一般口腔溃疡敷后不出4日多能痊愈。小儿高热或泄泻后满口糜烂,流涎特多,痛甚不能饮食者,用之亦有疗效。

7、多种皮肤病

细辛250g,鲜羊蹄根60g,土荆皮、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闹羊花、荜茇、蟾酥各24g,酒精适量。制成外用药水,治疗神经性皮炎、顽癣、厚皮癣等,每日涂2~3次。皮肤糜烂破溃处、阴部、肛门周围不宜涂药,绝不可入口。

8、顽固性重症肌无力

麻黄9g,附子(先煎1小时)30g,细辛6g,黄芪30g,人参(另煎、对入)、当归各12g,白术15g,菟丝子24g,紫河车(研末、冲服)4g,鹿茸粉(冲服)3g,炙甘草6g,马钱子粉(冲服)0.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9、燥咳及喑哑

细辛、黄柏、薄荷各5g。先煮黄柏30分钟,后下细辛、薄荷再煮20分钟,取汁200ml,分2次温服。忌食辛辣、腥膻之品。以此用方治疗患者,一般服药3~5剂症状即可消失。

10、肩关节周围炎

细辛80g,研为极细末,与生姜300g杵成泥绒,铁锅内炒热,加入60度高粱酒100ml调匀,再微炒后,将药铺于纱布上,热敷于肩关节周围痛处,每晚1次。胥福林共治疗37例患者,全部获效。

11、肌内注射所致局部肿块

细辛30g,研为极细末,过筛,密封备用。在肿块及四周外敷一薄层,用胶布贴封不漏气,外加热水袋热敷即可。共治疗260例患者,均经治疗1~2日肿块消失。

12、阿弗他口腔炎

细辛粉末9~15g,加少量甘油或蜂蜜调匀成糊剂,摊于纱布上,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密封,至少贴敷3日,对顽固性患者可连续贴敷2次。共治疗106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3.4%。

13、脉管炎

以取细辛15g为主,配伍桂枝、白芍、羌活、川芎各10g,当归20g,茯苓、牛膝各15g,桃仁、牡丹皮各12g,丹参30g,通草8g,大枣8枚;若疼痛剧烈者,可加入制乳香、制没药、甲珠。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若感染甚者,并取黄连、黄柏,取水煎液反复冲洗;再取白九一丹、生肌玉红膏外敷。张自强共治疗52例患者,痊愈44例,好转6例,无效2例。

细辛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日华子本草》:治嗽,消死肌,疮肉,胃中结聚。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止少阴合病之首痛,散三阳数变之风邪。

《本草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气之厚者胀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本草蒙筌》:味大辛,气温。气厚于味,升也,阳也。无毒。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反藜芦,忌生菜。畏滑石硝石,恶狼茱狼毒、山茱萸。黄芪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或用独活为使,止本经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立效。安五脏尤益肝胆,温阴经旋去内寒。利窍通精,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芷甘草,当归、芍药、牡丹皮、藁本、川芎、白芷、甘草。疗妇人血闭神方;得决明鱼胆羊肝,石决明

、青鱼胆、青羊肝。止风泪目疼劫剂。寒邪发在里之表,合麻附三味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载仲景方。口臭及齿龈肿疼,煮浓汁热含;冷吐过半钱单服,令气塞命倾。

《景岳全书》:反藜芦,忌生菜,味大辛,气温,气味俱厚,升也,阳也,有小毒。用此者,用其温散。善祛阴分之寒邪,除阴经之头痛,益肝温胆利窍,逐诸风湿痹,风痫阂疟,鼻齆不闻香臭,开关通窍,散风泪目疼。口臭牙虫,煎汤含漱。过亦散真气,不可不知。此味辛甚,故能逐阴分之邪,阴分且然,阳分可知,旧云少阴、厥阴之药,然岂有辛甚而不入阳分者?但阳证忌热,用当审之。

《本草备要》:宣,散风湿,补肝,润肾。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专治少阴头痛,独活为使。辛散浮热,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者虫蚀脓烂。宜之。辛益肝胆,故胆虚惊痫,风眼泪下者宜之。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燥,火屈于水故燥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心。乃足少阴本药,肾。能通精气、利九窍,故耳聋鼻齆,音瓮,鼻塞不闻香臭也。寒入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热宜清;有息肉者,为末吹鼻。倒睫便涩者宜之。散结温经,破痰下乳,行血发汗。能发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邪在里之表剂。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虽死无伤可验。开平狱尝治此,不可不知。恶黄芪、山茱,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本草崇原》: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赤黑,禀少阴泉下之火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百节拘挛。节,骨节也。百节拘挛,致有风湿相侵之痹痛。风湿相侵,伤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味辛臭香,无毒。主明目利窍。宋元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嗟嗟。凡药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细辛药用部位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茎及根。前二种习称“辽细辛”。

《发现中药》一书中关于细辛的药论

张隐庵说:“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之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

徐灵胎亦谓:“此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徐氏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细辛确实能够做到“无微不入,无处不到”,因此,它的归经是很被动的,它到底往哪条经的路线走,往往取决于与它配伍的药物。但总体来说,细辛还是以归于肺、肾二经为主。如果与麻黄配合,就入肺经以散外邪;如果与附子为伍,就入肾经以鼓动阳气。如果与麻黄、附子一起应用,就肺、肾二经都入,以往返相济于二者之间,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药思路就是这样。

细辛既气盛而味烈,为什么不能像麻黄那样辛温而善发汗呢?周岩说:“谓细辛不能发汗耶,则细辛辛温而烈,实能由少阴达表。谓细辛能发汗耶,则细碎之体,哪得劲力?所以发少阴之汗,必与麻黄并用。而散肺中寒饮,则正其所优为。”

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后来李时珍给改了,变成了今天所说的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李时珍时代的一钱约为3.7克),多则气闭不通而死。从古人记载和现代药理的研究来看,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单用其末(散剂)”。大抵陈承本人自有此实际经历,方得此经验之语,却颇为后世所批评。按细辛之峻烈,自是不宜多服之药。此物乃动气之品,多用则气耗,病家久病本已气虚,过服之则气耗尽而气闭不通致死。不仅如此,张锡纯更认为细辛味辛兼且麻口,“能麻口者,即能麻肺,肺麻则其呼吸即停矣”。所以说,陈承立此戒言以警后世,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可惜其立戒过慎,更不知用药贵在配伍得当,所以屡遭骂言。

其实,细辛是治疗风寒邪湿留滞肝肾,导致筋骨肌肉痹痛、麻木等证的首选药物,药量更在10~40克,否则你只用一钱没有效果,我们又怎能一定死守“细辛不过钱”的戒言呢?再说了,现在用的往往是大叶细辛,其药效相对就差许多,所以为保效果就只能通过加大药量来达成。此外,按照朱良春的经验,若头痛、腹痛、咳嗽、牙痛、肾炎、口腔溃疡等,一般用3~6克,肥大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则可用到10~20克。以上均为汤剂用量,但为求稳当计,亦可先煎半小时。

若研末吞服,则需特别慎重,以“不过钱”为宜。某中医院有一药工,患头痛鼻塞,医生在汤剂中用了6克细辛,本是正常用量,但该药工欲求速愈,便在煎药时把鼻子凑上去熏,不料几分钟后便晕倒了,经一番抢救才清醒过来。院方查找原因,老专家认为是细辛用量超过了古圣垂戒,所以就严格规定,凡细辛超过3克者,处方都得退回来,要由医生签字后才能取药,真是无奈!

记得某杂志曾介绍说,每日以单味细辛5克,泡茶一杯口服,可愈阳痿。当时一看自觉惊奇,没想到细辛还有这种用法。按阳痿一证,主在肝肾,宗筋也属于肝的主管范围,所以如果肝出现问题(多为实证),也会导致阳痿,这种情况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来解决。而肾阳虚所导致的阳痿就比较常见,论其治法不外就是补精兼壮阳,补精用熟地黄、肉苁蓉一类,壮阳用鹿鞭、海马一类。至于用细辛来治疗阳痿,其实上述两种情况都能够用,因为细辛能够入肝经且具有通的功能,它能够疏通已被堵塞的肝经。同时细辛也归于肾经,并且具有一定的鼓动肾阳的作用。不过,细辛自然是不能长久服用的,它只不过是充当点火角色罢了。要是肾阴也虚了,灯里面没有油了,不断的点火迟早会出现大问题的。

更多关于细辛的文章如下: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细辛图片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的副作用与禁忌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226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