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今称海蛤壳。我国沿海地区均有分布。文蛤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1方次,《金匮要略》入2方次。
文蛤又名花蛤,花蚬子,车螺,花蛤,黄蛤,海蛤,贵妃蚌,在台湾俗称蚶仔,粉蛲等。
【药性特点】文蛤咸,微寒。入肺、肾经。功能生津止渴,清热润燥。主治太阳病,消渴病,呕吐病。
【文蛤的临床应用】
(一)治太阳病
太阳病变证
外寒内热证
文蛤汤证
证见:口渴欲饮水,心烦,伴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者(141)。证质为表有风寒,里有水热郁结。治用文蛤汤。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而成。方中以大青龙汤解表并清郁热,去桂枝以减发汗之力;加大剂量咸寒文蛤以增清热之力,并生津润燥止渴之效。
文蛤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呕吐病之贪饮兼感表邪证,证质相同,治方不殊。
(二)治消渴病
热病伤津证
文蛤散证
证见:患者口渴多饮,但不解其渴,而又无小便频数及消谷善饥者(十三-6)。证质为热病之后,燥热内炽,津液被耗,治用文蛤散。方仅文蛤一味,药性咸微寒,具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效。
【文蛤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5~15克。
仲景用量5两(15克),如文蛤汤。
2.用法 汤剂,散剂。
按:文蛤咸而微寒,咸能润下,微寒则清热,故具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之效。
仲景所用文蛤,后世应用比较混乱。一种用海蛤,又名花蛤、圆蛤,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出自《神农本草经》;另一种用五倍子,因五倍子也异名文蛤。但五倍子出自唐代《本草拾遗》,北宋初的《开宝本草》载“五倍子形似文蛤”,且异名“文蛤”;其后,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就肯定地说:“文蛤即五倍子”。由此可知,五倍子是唐代才发现的新药。仲景方之文蛤应以海蛤为是。
文蛤的功效与作用
文蛤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说,它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等病。
近代研究又表明:文蛤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对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哮喘、慢性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病也有明显疗效。食用文蛤,有润五脏、止消渴,健脾胃,治赤目,增乳液的功能,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相传两三千年前,人们就开始取食文蛤。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苏州吃到文蛤,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从此,这个雅号就一直流传至今,闻名于世。文蛤的外壳呈扇状,上有如釉涂就的五彩花纹,肉质白嫩,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以及维生素等成份。
文蛤肉有滋阴利水的功能。蛤粉与清热解毒药青黛及黄芩等共同制成的中药片剂,可以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蛤粉还可以和冰片、枯矾研末,外用治疗中耳炎。蛤粉与海藻、海螺、海螵蛸等组成四海舒郁丸,适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在,人们又对文蛤组织进行化学提取,发现文蛤组织提取液对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蛤柑提取物--鲍灵Ⅲ,给染有白血病毒的动物使用,可使患有白血病的动物平均存活期延长。
1、文蛤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上研为末,每早晚各服一钱,食后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2、文蛤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匮要略》文蛤散)【文蛤的文献摘要】
《神农本草经》:“治恶疮蚀,五痒,大孔出血。”
《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
【文蛤的药理作用】
1.据药理研究 本品有抗炎作用,祛痰作用。
2.据现代临床 本品主治皮肤对潮湿氤氳空气过敏症,淋浴后肌肤凸起症,过敏性风团疹,皮肤结核,胃炎等。
文蛤的用药宜忌
病属邪热痰结者宜之,气虚有寒者不得用文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