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某,男,2岁。门诊病例。1991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抽搐半年,加重一月。患者半年前患乙脑,经抢救治疗后,诸症已平,惟抽搐不止,且近月来抽搐愈频,呈阵发性,每日约发作30余次,每次约数分钟。曾去几家大医院诊治,结论均为癫痫。观其抽搐发作时,四肢抽搐明显,手足指(趾)僵直,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抽搐时神志亦不清醒,但口中并无痰涎。伴手足心热,大便较干,舌红,舌苔花剥而薄,纹紫。
辨证:阴虚风痫。
治法:滋阴息风,以大定风珠加减。
处方:生地10克,白芍12克,火麻仁6克,麦冬10克,生牡蛎10克,炒龟板10克,炒鳖甲10克,五味子2克,炙甘草5克,阿胶10克(烊化),天麻10克,僵蚕10克,钩藤10克。10剂,水煎服。嘱其浓煎频服,每一日半服一剂。
6月4日二诊:诉近5日来,抽搐明显减少,日发约1~2次左右。发作时仅见手足轻微掣动,并无角弓反张。患儿神志清醒,舌上仍为花剥薄苔,指纹紫。疗效明显,嘱以原法原方再进10剂。
6月20日三诊:患儿抽搐已止,精神正常,手足心热亦退,但食纳较差,舌上花剥薄苔,指纹紫。再拟大定风珠加减善后。
处方:生地10克,白芍10克,阿胶8克(烊化),火麻仁5克,麦冬10克,炙甘草5克,五味子2克,炒龟板8克,炒鳖甲8克,生牡蛎8克,玉竹6克。10剂,水煎服。
按:小儿抽搐,最需辨清虚实。而乙脑后遗抽搐,每虚多实少。吴鞠通云:“热邪久羁,吸灼真阴,……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此案即其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