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
【病因与症状】
惊厥又称抽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紧急症状,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生,尤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特别多见于婴幼儿。多由高热、脑膜炎、脑炎、癫痫、中毒等所致。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引起脑缺氧性损害、脑肿,甚至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本病初发的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同时有全身的或局限于某一肢体的抽动,还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也可伴有吐白沫和大小便失禁。而新生儿期可表现为轻微的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如凝视、面肌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中医学认为惊厥是惊风发作时的证候。
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是感染了细菌、病毒所致。如上感、肺炎、百日咳、伤寒、痢疾等。这些疾病除可使小儿中毒而发生惊厥外,还因为其发高烧而引起惊厥,称热惊厥。这种惊厥多在发烧时发生,时间较短,且在一次发烧中很少发生两次以上惊厥,热退惊厥便停止。但可反复发作,一发烧便发生惊厥。这种惊厥多发生在6岁以内小儿。另外,颅内感染,如大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病等,除发烧可引起惊厥外,因其病发生在脑内,大脑的有关部位受刺激也可引起惊厥。
有一些不发烧的疾病,如破伤风、癫痫、脑外伤、脑肿瘤、低血钙、低血糖、某些药物中毒等,也会引起惊厥。
不同年龄的小儿,引起惊厥的原因也不一样。新生儿惊厥多是分娩过程中颅脑损伤、破伤风或颅脑先天性畸形所致;1岁以内小儿惊厥多是缺钙、脑损伤、婴儿痉挛引起;1~3岁小儿惊厥,多为高烧、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低血钙引起;3岁以上小儿惊厥多为癫痫、颅内肿瘤、颅内寄生虫病等引起。
惊厥发生与季节也有密切关系。夏秋季节小儿惊厥多为肠道传染病、大脑炎、脑型疟疾等引起;而冬春季节的惊厥多由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维生素D 缺乏所致佝偻病引起。
由于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不同,惊厥的表现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只出现眼球转动、双眼直视或上翻、面色潮红;有的眼部、面部、手足部肌肉微微抽动,然后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刚出生的小儿发生惊厥症状很不明显,仅有不吃奶、两眼睁着、眼球固定不动、眼睑可稍有抽动,口唇周围青紫,必须仔细观察;也有的小儿惊厥同时有头痛、烦躁、喷射性呕吐、嗜睡,甚至昏迷;有的小儿惊厥不省人事,眼球固定或上翻、斜视、头转向一侧或后仰、口吐白沫、面及手部肌肉强直或时时出现不自主抽动、屏气。惊厥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数秒钟至十几分钟,惊厥时间长可发生大小便失禁现象。
【西医疗法】
1.肌注可用苯巴比妥钠肌注,5毫克/(千克·次);冬眠灵肌注,0.5 ~l毫克/(千克·次);安定肌注0.1~O.2毫克/(千克·次);如患儿伴高热者,用氨基比林l/2支肌注,或用35%酒精擦洗颈部两侧、腋窝部、腹股沟处。
2.灌肠法用10%水合氯醛0.4~0.6毫升(40~60毫克)/公斤,加入生理盐水20毫克,保留灌肠。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剂量宜较少。
【中医验方】
1.痰食惊风型先有纳呆,呕吐、腹痛、便秘、痰多等,继而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惊厥,喉间痰鸣,苔白或白腻,脉弦滑。用牛黄0.3~0.5克,另冲服,胆南星10克,雄黄、人参、茯苓各5克,钩藤15克,天竺黄6克,僵蚕1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风热侵袭型发热,头痛,咳嗽,流清涕,烦躁,神昏,惊厥,苔薄黄,脉浮数。用银花、连翘各15克,桑叶、竹叶、牛蒡子各10克,薄荷、荆芥各6克,芦根2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感受暑瘟疫毒型高热,口渴,烦躁,谵语,甚则神昏,四肢抽搐惊厥,苔黄,脉数。用生石膏15~30克,生地10~20克,知母、竹叶、赤芍、丹皮各10克,黄连、栀子、黄芩、连翘、桔梗各6~9克,牛黄0.5~1克,另冲服。先煎石膏,后下余药,待药液凉后鼻饲。一日2次,一日1剂。
【民间偏方】
方1:桃白皮治小儿急性惊风
配方:桃树二层白皮120克,大葱200克,灯芯草1团。 制用法:共捣烂。敷两手、两脚心处。
功效:用治小儿急性惊风。
方2:白颈蚯蚓治小儿急性惊风
配方:白颈蚯蚓6条(去泥杂洗净),生石膏30克。
制用法:水煎浓汁。分数次灌服。
功效:用治小儿急性惊风。
方3:黄连丁香散治小儿慢性惊风
配方:黄连、肉桂、丁香、干姜各3克。
制用法:共研细末。每用2克,白开水冲服。
功效:用治小儿慢性惊风。
方4:郁李仁治小儿慢性惊风
配方:郁李仁、桃仁各14枚,黄栀子6克。
制用法: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匀。敷于两手脉搏上,24小时解下,呈青黑色为度。
功效:用治小儿慢性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