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4岁。初诊日期:1959年9月10日。
初诊(1959-09-10):发热5个月。自1959年4月10日出现弛张型的高热,因而住院治疗,曾用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改用中医治疗后症状略微好转,但发热始终没有退净。顷诊形体羸瘦,神色委顿,头项强硬,活动不灵,体温37.8℃,口干,两腿浮肿,并且作痛,盗汗淋漓,不思饮食,大便不正常,大便内有孑孓状的寄生虫。脉细而数,苔白而干燥。邪热灼津,湿浊内生,蕴久生虫。治拟清热生津,疏利湿浊。
炙干蟾4.5g 使君肉3g 白雷丸6g 花槟椰6g 大腹皮12g 茯苓皮18g 五加皮12g 炒车前子(包煎)12g 银柴胡4.5g 炙鳖甲12g 青蒿9g 嫩钩藤(后下)9g 泽泻12g 猪苓12g
二诊(1959-09-14):服用4剂药后热势退净,浮肿亦退,苔干转润,但盗汗淋漓,脉象细数。热灼日久,气阴两亏。予汤方以补气固表,清热利湿,再配以药粉健运肠胃,驱除虫积。
1.内服方:
党参15g 炙黄芪18g 浮小麦15g 生龙骨(先煎)30g 生牡蛎(先煎)30g 碧桃干9g 大腹皮6g 炙鳖甲12g 车前子(包煎)12g 银柴胡4.5g 茯苓皮15g 香青蒿9g 泽泻12g 猪苓12g
2.内服药粉方:疳积散
炙干蟾4.5g 焦白术3g 使君肉4.5g 炒槟椰9g 白雷丸3g 炒党参4.5g 鸡金炭4.5g 生甘草1.5g 陈皮6g 炒枳实3g 焦山楂4.5g 广木香3g
共研细末,每服0.6g,每日3次。
三诊(1959-09-24):盗汗已止,胃口正常,但身发色红而瘙痒的皮疹,脉浮缓,苔薄白,腿有浮肿。时值暑天,此暑风客于皮毛,流于血络,发为“风疹”,宜辛凉疏散法加减,银翘散主之。
金银花9g 连翘9g 淡豆豉9g 荆防风(各)6g 牛蒡子9g 薄荷(后下)4g 粉猪苓12g 蝉 蜕4.5g 地肤子9g 白蒺藜9g 茯苓皮30g 葫芦壳30g
四诊(1959-09-30):皮疹已退,证情稳定,但体质尚虚,腿尚浮肿,苔薄白,脉缓。
1.1959-09-14内服方。4帖以作调理。
2.1959-09-14内服药粉方。“疳积散”药粉服3个月,使脾胃功能趋于正常,则身体自然健康。
按:儿童4岁,弛张型的高热5个月,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改用中医治疗后症状略微好转,但发热始终没有退净。当时就诊时形体羸瘦,神色委顿,头项强硬,活动不灵,体温37.8℃,口干,两腿浮肿,并且作痛,盗汗淋漓,不思饮食,大便不正常,大便检查内有孑孓状的寄生虫。脉细而数,苔白而干燥。此为长期发热,导致体内津液的耗损,小儿机体娇弱,内热产生,加上大便检查中发现寄生虫,是由于湿热蕴内时久。因此在治疗上以清热为主,退热的同时,需要生津、分利湿浊。
从错综复杂的症状看,不能只顾退热,不顾脾胃,本案非单纯补益所能治疗,必清伏热,生津扶正,疏利湿浊,以逐虫肿。方中青蒿配鳌甲治疗热多寒少的往来寒热,佐入银柴胡能退疳积劳热,钩藤味苦甘,性微寒,清热凉肝,小儿发热,尤宜用之;大腹皮下气行水,治水肿脚气,茯苓皮专能行水,治水肿肤胀,五加皮祛风湿除骨痛,逐肌肤之瘀水,三物用皮以皮行水,配以车前子、泽泻、猪苓使肿胀之水湿迅速从小便逐出;干蟾治小儿劳瘦疳疾;使君子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疳积腹胀;白雷丸消积杀虫;槟椰杀虫攻积,共成清热退肿,疏中杀虫的方剂。待热退肿减,对盗汗淋漓,脉缓细数,再予补气固表,清热利湿,并佐以药粉健运脾胃,驱除虫积。党参、黄芪益气固表;碧桃干酸涩止汗;浮小麦咸凉,止虚汗盗汗,劳热骨蒸,更佐龙骨、牡蛎固肠止汗育阴,成为止汗固表的有效方剂。所以在本病治疗过程中通过健运脾胃疏化虫积,使脾胃健运,元气充沛,发热何会复燃。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暑风客于皮毛,发为风疹,即用豆豉、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疏解肌表的风邪;地肤子、蝉蜕、白蒺藜止皮肤发疹瘙痒;金银花、连翘清热凉血,组成治风疹的方剂,佐以猪苓、茯苓皮、葫芦壳利水渗湿消腿肿而见功。
——本文摘自《跟秦亮甫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