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货(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黄连的功效与作用用量,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2022-11-13 21:38:13  阅读 125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黄连主要产于四川、湖北;三角叶黄连主要产于四川洪雅、峨眉;云连主要产于云南等地。秋季采挖。生用或姜炙、酒炙后用。以粗壮、坚实、断面红黄色者为佳。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黄连主要产于四川、湖北;三角叶黄连主要产于四川洪雅、峨眉;云连主要产于云南等地。秋季采挖。生用或姜炙、酒炙后用。以粗壮、坚实、断面红黄色者为佳。

【处方用名】 黄连、川连、鸡爪黄连、雅连。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心、胃、大肠、肝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清胃止呕,泻火解毒。主治湿热证,热病心烦,胃热呕吐,痈肿疮毒,热病高热等。

【临证运用禁忌】1.黄连是一味著名的清热药,但只能用于实证之热,倘若血虚产后之热,或中气不足,阴火上乘之热皆不宜使用。2.黄连适用于泻实火,对于阴虚火旺,津伤发热者则不宜使用。黄连苦燥,易伤津液,故口干舌燥,咽干,心烦不寐,盗汗,脉细数,舌质红,苔少等症者,以及热病后期,气阴耗伤低热者皆应忌用。确需用者也宜小剂量使用,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

3.黄连苦寒阴沉,伐伤脾胃之气,故脾胃阳气不足,中气下陷,或脾虚不运,胃中停食者不宜使用。如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胃虚作呕,伤寒过早泻下伤阳而致痞满,腹泻大便色白或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而小腹冷痛,舌质淡,苔白,脉象虚弱等症者应忌用。

4.若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气短疲乏,心悸心慌,头晕目眩,唇舌淡白不红等症,虽有发热者亦应慎用。

5.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慎服。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2~1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

【临证用药体会】1.黄连能解服药过量及巴豆、轻粉毒。

2.黄连大苦大寒,能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胃肠积滞之湿热。上能泻心火,中能清肝胃,下能止热痢,外可疗疮毒,通泻三焦湿热火邪而重在中焦。故治疗火毒、湿热所引起之泻痢,热病壮热烦躁谵语,内火偏亢之痈肿疔毒皆有良效,为用于治疗湿热痢疾之要药。本品不同炮制品功效有所区别。传统中医学认为,酒黄连擅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擅清胃和胃止呕,多用于治疗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擅疏肝和胃止呕,多用于治疗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实验证实,黄连中有效成分小檗碱的含量因炮制加热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程度以焦黄连、黄连炭尤甚。其小檗碱的含量,以生品最高。抑菌实验证实,各种炮制品的抗菌作用,亦随小檗碱的含量减少而减弱。

3.李时珍说:“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用于治疗,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用于治疗火之主药:用于治疗本脏之火(指心火),则生用之;用于治疗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用于治疗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用于治疗上焦之火,则以酒炒;用于治疗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用于治疗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用于治疗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用于治疗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用于治疗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所以说,由于炮制的方法不同,黄连所主治的部位也有所区别。但通常多说黄连主治心胃之火。

4.黄连主要作用的部位是心、胃。本品清热作用强于黄芩,但苦味也较黄芩浓厚。从黄芩、黄连、黄柏三药的功效来看,皆能用于治疗痢疾,但以黄连作用最佳。黄连、黄芩皆可用于治疗呕吐,黄连主治胃热呕吐,黄芩主治胆热呕吐。

5.黄连不宜与猪肉同食。历代本草多认为,犯之令人泄泻,如《神农本草经疏》载,黄连“大忌猪肉”。后世医家也有不支持此说者,如《本草纲目》记载:“书言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猪脏黄连丸,岂只忌肉而不忌脏腑乎?”我们认为,黄连性寒,猪肉亦性寒,两寒相伍,必致脾胃阳伤而泻。况且猪肉之肥腻常致消化不良,腹泻胀满,猪肚及猪之内脏,脂肪含量较少,自可不忌。对于猪肉,医者临床上应指导患者谨慎服食,若属脾胃素虚,中阳不足者,仍应忌用。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70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