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泛指一切口服药物以外的施于体表或从体外施治的疗法,乃相对于内治法而得名。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整体观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以外调内、以外治内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它们主要利用药物透过皮肤、黏膜、腧穴、孔窍等部位直接吸收,发挥整体和局部调节作用。
中医外治法中的药物外治是利用熏、洗、敷、贴、滴、吹等方法,将中草药制剂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通过局部皮肤或经络系统的吸收透入,收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节的药理效应,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主要方法,具有简便实用、疗效可靠、安全稳妥的特点。
1.中医外治作用机理
虽然中医外治的种类与方法较多,作用机理较复杂,但不外局部与整体作用两个方面,对于外部病症,主要通过局部的调节机制而起作用,对于内部病症,主要依赖于全身阴阳、气血的调节而发挥效用。然而,事实上任何一种外治法都具备局部与全身治疗作用,而包含着局部与整体两种治疗机制。
(1) 皮肤局部治疗作用
对于外部病症来说,外治的局部作用是最直接最主要的,药物通过皮肤直接发挥其药用疗效,如对肿大的淋巴结及皮肤癌等,常采用本法进行治疗。
(2)窍道治疗作用
因肢体的窍道与内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如鼻疗法(包括取嚏法、喷鼻法、滴药法、塞药法、闻药法等),可通过鼻与肺的联络,并通过肺的气化运转而作用于全身。又如脐疗,药物施于脐部,药之气味随气入血,且又经经穴达于内部,由血脉运行而布于全身,从而改变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再如肛疗法(包括塞肛、灌肠等),药施于大肠,由肠吸收入血,随气血运行全身,这不仅有助于肛门局部疾病如痔、息肉、直肠炎等治疗,而且对于内症亦具治疗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直肠给药是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的15倍。经窍给药不仅是专科施治的主要途径,也是全身施治的方法之一。
(3)穴位治疗作用
药物通过人体体表穴位,药物气味可随经脉而作用于全身上下,并通过调节经络的生理功能而调节全身机能。
综上所述,中医药外治法可通过以上三种治疗途径,既可对病变局部进行治疗,而且还可内脏疾病,从而起到综合的调整与治疗作用。
2.中医外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应用范围大致包括:1.癌性胸腹水;2.皮肤、五官九窍等浅表部位的癌肿;3.肿瘤引起的疼痛、肿块及其他并发症状;4.原发性或转移性淋巴结肿;5.防治因手术、放疗、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等。
(1)癌性胸腹水
癌性胸腹水常见于晚期肿瘤,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中药外治法可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痛苦,并在常规疗法无效的基础上显示一定作用。如我科的“癌性逐水方”:主要针对癌性胸腹水,有一定的疗效。同时配合内服药,则取效更好。
(2)癌性疼痛
癌痛是中药外治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它可以弥补西医止痛药所存在的作用时间短、需连续给药、患者容易产生戒断性、成瘾性等毒副作用,因而为肿瘤临床普遍使用。如我科的抗癌止痛方,具有较好的止痛疗效。
(3)消肿散瘤
实体瘤用中药外敷法可不同程度地软化瘤体,消散包块,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我科的肠癌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再如,消胀方敷脐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的腹胀,有较好的疗效。止汗方外敷肚脐,治疗癌性发热患者服用退热西药后导致的多汗症,有较好的疗效。
(4)防治术后并发症及放化疗副反应
对放、化疗所致口腔炎或口腔溃疡,用口腔溃疡方煎液漱口;对多程化疗致免疫功能低下并发带状疱疹,用带状疱疹方外敷,可在短期内控制病情;可用口腔霉菌方漱口治疗口腔霉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 李雁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