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外邪引起的疮疡发病中最常见的是)中医外科学疮疡课件,痈疽病 中医皮外科的临床,

2022-11-15 00:11:08  阅读 17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内经》中有关痈疽病的理论丰富,至今仍指导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内经》的痈疽病泛指一切疮疡证。其中,多发于皮肤、肌肉,甚则深入骨髓者,称为外痈;也有生于内脏者,称为内痈。痈疽的形成,主要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侵入营血,郁而化热,热腐肌肉而为肿为脓。

《内经》中有关痈疽病的理论丰富,至今仍指导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内经》的痈疽病泛指一切疮疡证。其中,多发于皮肤、肌肉,甚则深入骨髓者,称为外痈;也有生于内脏者,称为内痈。痈疽的形成,主要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侵入营血,郁而化热,热腐肌肉而为肿为脓。

《灵枢·痈疽》说:“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有因于喜怒不节,饮食失宜,导致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而为痈为脓。

《灵枢·玉版》还说:“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

痈疽的辨证,主要在于分阴阳。阳证为痈,其病位较浅,表现为局部红肿高大,焮热疼痛,皮薄而光亮。阴证为疽,其病位较深,表现为局部红肿不甚,皮色晦暗不泽而坚厚,脓毒内陷,可致筋萎髓枯,甚则深入而致五脏气血枯竭。

《灵枢·痈疽》云:“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内经》这一辨证法则,对后世临床极有指导价值。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就是以此作为痈疽的辨证纲领:“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属阳。……凡痈疽阳盛者,初起焮肿,色赤疼痛,则易溃易敛,顺而易治,以其为阳证也。阴盛者,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则难溃难敛,逆而难治,以其为阴证也。”

《内经》所论痈疽的种类颇多,一般根据其发病的部位及其不同的形状而命名。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猛疽 痈疡发在咽喉者为猛疽。《灵枢·痈疽》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夭疽 痈疡发于颈部者为夭疽。《灵枢·痈疽》说:“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疵痈 痈肿发于肩臂部者为疵痈。《灵枢·痈疽》说:“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米疽 痈肿发于腋下者为米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踈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井疽 痈疽发于胸部者为井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甘疽 痈疡发于胸乳之上者为甘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瓜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股胫疽 疽深发于股骨、胫骨部者为股胫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以上所举仅是以“痈”“疽”二字命名的几种痈疽,此外尚有不以“痈”“疽”二字命名的痈疡病证如:脑烁、败疵、赤施、兔啮、走缓、四淫,以及疔疮、痤疿、瘰疬、痔疮等。

《内经》不仅提出了诸多的痈疽病证,而且还总结了痈疽的五条逆证。即《灵枢·玉版》所说:“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内经》所提出的有关痈疽病证的理论,为后世的中医外科学奠定了基础,并且几千年以来始终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44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