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吗(小儿发热的中医药治疗方剂)儿童发热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中医药治疗,

2022-11-13 04:09:29  阅读 174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并非巧合,中医与西医一样把小儿发热分门别类,随症治疗。早在唐代,孙思邈就把儿科列为专题,提出外感风寒及内热均可至发烧。宋代的医学家钱仲阳更是细述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症治之。”这个随症治之就是要求根据不同的病因,而用不同的药物来解决“热”的问题。在新医学临床中,除了可以用西方医学的先进诊疗和影像学手段来确认患儿发热的病因,最紧迫的就是需要有一种广谱的小儿退热中药,因为患儿年幼,发育未成,抵抗力低下,一旦感冒发热,继而就会引发支气管炎,如处置不当或稍有延缓可发展成为肺炎。所以,一旦发现患儿高热,就应先以退热为主。经过几年来反复研究与实验,笔者总结了一个治疗小儿退热疗效迅速且副作用少的基本方剂:

并非巧合,中医与西医一样把小儿发热分门别类,随症治疗。早在唐代,孙思邈就把儿科列为专题,提出外感风寒及内热均可至发烧。宋代的医学家钱仲阳更是细述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症治之。”这个随症治之就是要求根据不同的病因,而用不同的药物来解决“热”的问题。在新医学临床中,除了可以用西方医学的先进诊疗和影像学手段来确认患儿发热的病因,最紧迫的就是需要有一种广谱的小儿退热中药,因为患儿年幼,发育未成,抵抗力低下,一旦感冒发热,继而就会引发支气管炎,如处置不当或稍有延缓可发展成为肺炎。所以,一旦发现患儿高热,就应先以退热为主。经过几年来反复研究与实验,笔者总结了一个治疗小儿退热疗效迅速且副作用少的基本方剂:

生石膏8克,双花8克,紫花地丁6克,肉桂0.2克,黄花5克,荆芥4克,藿香3克,苏叶3克,防风2克。

处方中生石膏、双花、紫花地丁均清内热、解内毒;肉桂虽温,但少量用之可以引火归元;黄芪补中益气增强抵抗力;荆芥、藿香、苏叶、防风均清解病毒。诸药合用达到清热解诸毒的作用。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和注意的是:小儿高热和小儿夏季热须严格鉴别诊断,更不可以类同治疗。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中医学称痉夏,也称暑温,其病机是暑气蕴遏肺胃,薰灼皮毛,腠理闭塞,耗气伤津而致,婴幼儿多见此证。尤以出生后所过第一个夏季的婴儿最为多见,临床.以夏季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用药不效,一次发生后常可连续发生数年。这是一种特有的婴幼儿季节性疾病,病起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之间,午后身温较高,早晨较低,临床观察患儿体温与气候的关系密切,天热则体温较高;天凉则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一般可达2-3个月甚至更长,秋凉后多能自愈。本病初起口渴并不明显,病延日久高温不退,体温愈高则口渴愈甚。一昼夜可饮水4-5升,小便一昼夜可达数十次,饮水越多而小便越多,小便色清而长。虽然患儿体温高,但无汗出,病初无病容,偶有消化不良。笔者总结了专退暑热的方剂为:

金银花6克,连翘6克,银柴胡5克,地骨皮4克,鲜竹叶4克,鲜芦根8克,鲜生地5克,西洋参2克,知母3克,黄芩3克,党参3克。

本方在清热、益气、生津的基础上,加西洋参清热养阴;知母、竹叶、黄芩清肺胃之热;生地、芦根凉血滋阴,在清热之中更增生津益液之功。脾胃弱者可加粳米、白术、甘草各2克,以和胃护胃气。临床应用百余例,疗效显著,也填补了西药治疗的空白。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56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