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慢性胆囊炎。
处方:丹参、金钱草、蒲公英各30克,白芍20克,三棱、莪术、吴茱萸、半夏、郁金、甘草各10克,炮山甲、皂刺各6克。
用法:水煎服,气滞者加柴胡24克,黄芩9克,川楝子6克:肝胆实热(急性发作)去吴茱萸、炮山甲、皂刺,加大黄6~10克(后下),芒硝10~15克(溶服),柴胡24克,黄芩、枳实各9克;热毒蕴结者去吴茱萸、炮山甲、皂刺、三棱、莪术,加五味消毒饮或冲服安宫牛黄丸1丸;伴发黄疸者加入茵陈蒿汤;合并结石者,重用金钱草60~90克,加升麻6克,鸡内金6~10克(研细冲服)。另配合耳压,主穴取神门穴、胰胆、肝、胃、脾、大肠、小肠等穴。3天换1次(将胶布剪成0.6×0.6cm小块,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中央贴敷在穴位上)。
疗效:治患者50例,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基本正常)41例;好转(症状缓解,B超正常或胆囊壁略厚,有时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9例,总有效率100%。疗程10~30天,平均18天。
胆为清净之腑,内藏“精汁”,胆汁注于肠,助化物消谷,其功能以下行通降为顺,故治疗就离不开利胆通降法。从B超所见,本病胆囊壁增厚,与周围组织粘连,因而需伍入活血化瘀之品,修复组织,使增厚的胆囊壁恢复常态。胆囊炎症久而收缩无力,排泻胆汁功能低下,胆汁浓缩,新陈代谢失常,有酿脓的可能,故需加入软坚排脓之品。胆病常恶胃。从生理功能看,胆助胃降,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升降相因,燥湿相合,阴阳相济,而升降之中,胆为其主宰。若胆的疏泄功能失职,首先影响胃的降浊功能。胆属甲木,胃属戊土,甲木恶戊土,故见胆之病,知胆犯胃,须兼顾胃,治胆不能忘胃,故需伍入安胃降浊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