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中医脏腑辨证论治)脏腑辨证医家,中医五脏辩证主要脉症及特点,

2022-11-16 01:56:29  阅读 165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什么叫“心血淤阻”?什么叫“脾肾阳虚”、“肝阳妄动”?……

什么叫“心血淤阻”?什么叫“脾肾阳虚”、“肝阳妄动”?……

为了让读者对中医学的术语、辨证论治等等有个直观的认识和常识性的了解,现将关于各脏腑病、证治则的内容摘抄罗列如下(括号中的内容是笔者的解释)。但须说明,这些只供读者作常识性的了解。如有需要,还得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了病情!因为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又无数字可循,尤以其中的舌象、脉象等等,更非文字可以表达,必须久经临床磨炼体察才能有效诊疗。

心阳虚证

主要脉症:心悸、气喘、心痛、舌苔淡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心悸的特点为心中空虚(心中空虚感),惕惕而动(心中不安感),动则尤甚。气喘的表现为阵阵发作,气短而息促(上气不接下气,一动就气喘),行动尤甚。心痛系暴作(心口痛是突然发作的——这个“心”就是解剖图上的“心”,而非“脏象论”里的“心”),并现肢冷(四肢发凉),脉疾数而散乱(脉象快而无规律,“数”这里是“快”之义),甚则手足唇鼻青紫暗晦,或面色苍白,自汗(没有外部原因的出汗,俗称“虚汗”),形寒(全身怕冷蜷缩)等症参见。治则:温心阳、益心气法,用“养心汤”或“四逆汤”之类。

  心阴虚证

主要脉症:心悸、少寐、心嘈、舌质淡红、苔少或舌尖干赤等为心阴虚之主症。其心悸特点为悸而烦,惊惕不安(心中感觉不安,心烦)。少寐多伴梦扰不宁(睡不好而多梦)。心嘈乃心中灼热似饥(胸口内灼热嘈杂感)。此外,或见健志、梦遗、盗汗、多疑善感等证(此外还有遇事易忘,男性梦中遗精、盗汗即夜间睡醒之际出冷汗,性格变得多疑等)。治则:滋阴养心安神法,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之类。

  痰火内扰证

主要脉症:心悸、癫狂、不寐、舌质红赤或干裂、少苔脉滑数等为其主证(症)。其心悸为时时动悸,胸中躁动烦热。癫狂的特点为神志痴呆,语无伦次,甚则哭笑无常,如癫如狂(类似现在说的精神病)。不寐多因噩梦纷纭,躁扰难寐(多噩梦而睡不好)。此外,或见面赤、口渴喜冷饮、吐血、衄血(鼻、齿龈出血)、小便热赤(热而带红色)、溲(也是小便)血淋痛(小便淋漓夹血而痛)等症。治则:清火豁痰导火法,用“清气化痰丸”或“礞石滚痰丸”之类。

  痰饮阻遏心阳证

主要脉症:心悸、眩晕、呕吐、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沉紧为其主症。本病之心悸为悸而胸闷,气机不畅(即以胸闷心悸为主)。眩晕多伴泛恶欲吐(“眩”,眼睛发黑;“晕”,身摇欲倒之状;“泛恶欲吐”,想吐又吐不出,俗名“干呕”)。呕吐皆为痰涎(如果吐出了,就多黏液状的痰饮。痰饮:一种病理性的分泌物,浓的叫“痰”,稀的叫“饮”)。有时兼见畏寒(怕冷)、痞满(心胸胀满不舒)、肠鸣(腹中咕咕作响)。治则:化饮除痰法,用“导痰汤”之类。

  心血淤阻证

主要脉症:心悸不宁,胸刺痛或牵及两胁肩背,舌质暗红,并见紫色斑点,苔少,脉涩等,或见面青、唇爪青紫(心中发慌、胸、肩、背、胁刺痛,舌质暗紫,斑点,面青,指甲等青紫,类似“发绀”,类似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等)。治则:活血通络行淤法,用“血府逐淤汤”之类。

  心脾两虚证

面色萎黄,食少倦怠(胃口差而易疲倦),气短(呼吸急促)神怯(心神不定),健忘(易忘事)怔忡(心神不定而有不安感,类似于“心悸”),少寐。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弱无力,苔白质淡。治则:宜补益心脾法,用“归脾汤”之类。

  心肾不交证

虚烦不眠(没有具体原因的心烦失眠),梦寐遗精(即梦遗)潮热(午后低热,日日如此的一种发热),盗汗,咽干,目眩,耳鸣(耳中自感鸣响),腰酸腿软(也有写“腰膝酸软”的),夜间尿多,脉虚数(快),舌红无苔。治则:宜交通心肾法,用“黄连阿胶汤”或“交泰丸”之类。

  [实证]肝气郁结证

主要脉症:胁痛、呕逆、腹痛便泄、便后不爽、积聚苔薄,脉弦等为其主要症候。其胁(两侧肋下)痛为气闷不舒,流窜作痛,不得转侧(即两胁胸腹游走性胀痛,不便转身等)。腹痛便泄(泻)、便后不爽,系时有少腹(脐以下的两侧腹部)作痛不适,泻后不减,每因情志不遂(意)而发。积聚(积聚,是腹内结块的中医专有名称——“积”有形而固定,“聚”无形而游动)之部位在胁下;癖积(类同积聚)或左或右,或聚散无常,时常胀痛或刺痛。此外,尚可出现易怒、食欲不振等(即与情绪有关)。治则:疏肝理气,破积散聚法,用“柴胡疏肝散”或“血癓丸”之类。

  [实证]肝火上炎证

主要脉症:胁痛、呕吐、眩晕、头痛、狂怒、耳鸣、耳聋、目赤、吐衄、舌边尖红、苔黄或干腻、脉象弦数等为其主症。其胁痛为灼痛而烦(心烦)。呕吐苦水或黄水。眩晕(头昏眼花)、头痛为头晕不支(不可支持,即头痛得不可忍受),自觉筋脉跳动,额(前额)热而痛,痛若刀劈,或为胀痛。耳鸣、耳聋均为暴作(突然发作),鸣声如潮(水),阵作阵平(一阵阵地),按之(耳部)不减。目赤为眼结膜发红,暴痛暴(突然)肿。吐衄亦为骤然暴作,血涌量多,冲口而出。此外,尚可见小便热涩黄赤(带红色)、面赤而热,口苦而干等。治则:泻肝泄胆清热法,用“龙胆泻肝汤”之类。

  [实证]肝阳妄动证(或“肝阳上亢证”)

主要脉症:昏厥、痉挛、麻木、眩晕、头痛、脉弦、舌体歪斜颤动、舌质红、苔薄黄等为其主症。其昏厥为卒然(突然)晕仆(跌倒),不省人事,或抽搐,或吐涎(流口水)。痉挛表现为项强(颈项强直),四肢孪急,不能屈伸(土话为手足抽筋),角弓反张(术语,整个肢体抽筋后弯成如一张弓一样)。麻木为手足面唇等部有如蚁行。眩晕,头痛,眼花,行走飘浮,头部抽搐作痛。此外,或在昏厥之后,出现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即出现半面口眼歪斜、手足不能动等症状)等(症)。治则:平胓息风法,用“羚角钩藤汤”或“镇肝息风汤”之类。

  [实证]寒滞肝脉证(或“寒凝沉肝脉证”)

主要脉症:少腹胀痛,睾丸胀坠,或阴囊收缩,舌润滑,苔白,脉象沉弦或迟为其主症。少腹(下腹部的两侧处叫少腹)胀痛常牵及睾丸偏坠(一侧下坠)剧痛(很痛),受寒(冷)则甚(加重),得热而缓(减轻)。阴囊收缩,为寒滞厥阴(寒气凝于肝经,肝经又叫“足厥阴”经),致少腹之脉收引(收缩),故多与少腹痛胀同时并见。此外,或见形态虚怯蜷缩(即整个人怕冷虚弱而蜷缩着)。治则:温经暖肝法,用“暖肝煎”之类。

  [虚证]肝阴不足证

主要脉症: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麻木、震颤、雀目、舌质红干少津、苔少、脉细弦等为其主症。其眩晕、头痛为头目昏眩欲倒,不欲视人,昏而胀痛,绵绵不停。耳鸣、耳聋系逐渐而起,鸣声低微,经常不已,按之可减。麻木为肢体有不仁(感觉不灵敏)之感,抚之觉快(舒服)。震颤为肢体颤动,或自觉或他觉发抖动摇,甚者四肢筋孪拘急。雀目为两目干涩,入夜视力大减,或成夜盲(夜盲症,即天黑之后就看不见东西)。此外,尚可见面部烘热午后颧红(即两侧脸部颧骨处特别红而热,土话叫“升虚头”或“扑面火”),口燥咽干,少寐(失眠少睡)多梦等。治则:柔肝滋肾,育阴潜阳法,用“杞菊地黄丸”或“大补阴丸”之类。

  [兼证]

  (1)肝气犯胃(证):胸脘(上腹部中医叫“脘”)满闷时(时常)痛,两胁窜痛(来回移动地痛),食入不化(消化不良),嗳气(即打饱嗝),吐酸(水),舌苔薄黄,脉弦。治以泄肝和胃法,用“四逆散”合(加)“左金丸”之类。

  (2)肝胃不和(证):不思饮食,腹胀肠鸣,便溏(大便溏软,但不泻),舌苔白腻,脉(象)弦缓。治以调理肝脾法,用“逍遥散”之类。

  (3)肝胆不宁(证):虚烦不寐,或噩梦惊恐,触(遇)事易惊或善(易)恐,短气乏力,目视不明,口苦,苔薄白,脉弦细。治以养肝清胆宁神法,用“酸枣仁汤”之类。

  (4)肝肾阴虚(证):面色憔悴,两颧(骨)处微红(是有虚火),头眩目昏,腰膝酸软,咽喉干痛,盗汗,五心烦热(中医术语,指两手、两足心及心中烦而有热感)或大便艰涩(不畅),男子遗精,女子经水(月经)不调或带下(“带下”为专用名词,指妇女阴道平时分泌液异常加多),舌红无苔,脉细。治以滋阴降火法,用“一贯煎”之类。

  (5)肝火犯肺(证):胸胁刺痛,咳嗽阵作(一阵阵地发作),咳吐鲜血,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苔薄,舌质红,脉弦数。治以清肝泻肺法,用“黛蛤散”和“泻白散”之类。

  [虚证]脾阳虚衰证

主要脉症:面黄少华(面黄没有光泽)、脘冷或泛清水、腹胀、食入运迟、喜热饮、便溏、溲清利、舌淡、苔白、脉濡弱,为其主症。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等。脘(上腹部)冷或泛(吐)清水……食入运(运化、消化)迟(慢)……溲(小便)清利……少气懒言(没力气,懒得说话)。治则:温运中阳法,用“理中汤”之类。

  [虚证]中气不足证

主要脉症:纳运不健(食欲消化不好)语言气短、(即少气懒言)。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而便意频(繁)、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等为其主症。或见肌肉瘦削(消瘦)、动则气坠于腰腹(感)、脱肛(肛门处肠壁外脱、收缩无力等)。治则:升阳补气法,用“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寒湿困脾证

主要脉症:饮食不香,中脘满闷,口甜而黏,头身重困(困乏感),便不实或泄泻。(这几句表示食欲不佳,上腹部胀闷感,口中甜黏感,头身重而困倦,大便溏薄或泻之意——也是各处文字表达不一造成的,这种现象古书中更多,宜细察)。舌苔白腻(黏滑状),脉象濡细。治则:运脾化湿法,用“胃苓汤”之类。

  [实症]湿热内蕴证

主要脉症:脘胁痞胀(闷胀),不思饮食,身重体困,面目身黄(即“黄疸”),皮肤发痒,小便色赤不利(小便带红色而不畅),脉濡数,苔黄而腻等为主症。或见口渴、口苦、便溏、发热等症。治则:清热利湿法,用“茵陈蒿汤”、“四苓散”之类。

 [兼证]

  (1)脾胃失和(证):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脉细,苔薄白。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法,用“香砂六君汤”之类。

(2)脾肾阳虚(证):少气懒言,怯寒肢冷(全身怕冷)易汗(很易出汗),便溏泄或五更泄泻(大便溏软或每到天亮边泄泻,这叫“五更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治以健脾温肾法,用“理中汤”合(和)“四神丸”之类。

  (3)脾湿犯肺(证):咳吐痰涎(黏液状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治以燥湿化痰法,用“二陈汤”或“平胃散”之类。

  [虚证]

  (1)阴虚肺燥(证)

主要脉症:咳呛气逆,痰少质黏,咯吐不利;咳而痰中带血,或为血丝,或见血块;潮热(每日午后发热),盗汗,午后颧红,少寐失眠;口干咽燥,或声音发哑;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则:滋阴润肺法,用“百合固金汤”之类。

  (2)肺气亏虚(证)

主要脉症:咳而短气(呼吸急促),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白(脸色苍白而没有光彩),畏风形寒(怕风,全身怕冷感);或有自汗(白天无故出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则:补益肺气法,用“补肺汤”之类。

  [实证]

  (1)痰浊阻肺(证)

主要脉症: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呼噜作响),痰黏稠(不易咳出);胸胁支满酸痛,倚息不得卧(喘而不能平卧,即“端坐呼吸”);苔腻色黄,脉滑。治则:泻肺降气法,涤饮(痰饮)去壅(阻)法,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挖涎丹”之类。

  (2)风寒束肺(证)

主要脉症:风寒在表,则恶寒发热,头痛身楚(酸楚或酸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稀薄,脉浮紧,苔薄白。寒饮(痰饮,不是饮水的“饮”)内阻,则咳嗽频剧,气急身重(感),痰黏白量多,发热恶寒,苔白滑,脉浮紧(这是标准的哮喘发作)。治则:发散风寒法或温化寒饮法,用“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之类。

  (3)热邪乘肺(证)

主要脉症:咳嗽之声洪亮,气喘息粗(呼吸粗),痰稠色黄,或咳出腥臭脓血,咳则胸痛引背(向背部放射);鼻干,或鼻衄(出血)鼻煽(鼻翼煽动)。或流脓涕,气息觉热;身热烦渴引饮(口渴甚,要大口喝水),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赤(带红色)涩不利(少而不畅);舌干质红,舌苔黄燥,脉数。治则:清肺泄热法,用“千金苇茎汤”或“泻肺汤”之类。

[兼证](临床上一般还以兼证更多见)

  (1)脾虚及肺(证):纳呆(食欲差)便溏,咳嗽痰多,倦怠肢软无力,甚则面足肿(浮肿),苔白,脉濡弱。治以培土生金法,用“四君子汤”之类。

  (2)肺肾两亏(证):咳嗽夜剧,腰腿酸软,动则气促,骨蒸潮热(骨蒸笔者不详悉,只知是潮热之较重者)。盗汗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阴养肺法,用“生脉散”之类。

  [阳虚]

  (1)肾气不固(证)

主要脉症:面色淡白,腰脊(背)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频(次数多)而清,甚则不禁(排尿不能控制,自然流出)滑精(精液不分昼夜有梦无梦自行流出)早泄(性交时一碰生殖器精液即提前流出),尿后余沥(即尿后滴不尽,肌肉收缩无力的现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则:固摄肾气法,用“大补元煎”之类。

  (2)肾不纳气(证)

主要脉症:短气喘逆(气急而喘),动则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随咳而出(即尿失禁),甚则痰鸣(喉间有声),面色浮白(苍白),苔淡薄,脉虚弱。治则:纳气归肾法,用“人参胡桃汤”或“参蚧散”之类。

  (3)肾阳不振(证)

主要脉症:面色淡白,腰酸腿软,阳痿,头昏耳鸣,形寒尿频,苔淡白,脉沉弱。治则:温补肾阳法,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之类。

  (4)肾虚水泛(证)

主要脉症:水溢肌肤,则为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按皮肤有凹陷),腰腹胀满,尿少;水泛为痰,则为咳逆上气(气喘),痰多稀薄,动则喘息,苔淡白,脉沉滑。治则:温阳化水法,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之类。

  [阴虚]

  (1)肾阴亏虚(证)

主要脉症:形体虚弱,头昏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腿软,或有遗精,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治则:滋养肾阴法,用“六味地黄汤”之类。

  (2)阴虚火旺(证)

主要脉症: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痛,虚烦不寐,阳兴(指生殖器时时“举阳”挺起)梦遗,口咽干痛,或呛咳,小便黄,大便秘,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则:滋阴降火法,用“知柏地黄汤”之类。

  [兼证]

  (1)肾虚土衰(证):大便溏泄,完谷不化(食物不化,吃啥拉啥),滑泻难禁(不断地泻,止不住),腹胀少食,神疲形寒(全身怕冷),肢软无力,舌淡苔薄,脉沉迟(慢)。治以补火生土法,用“四神丸”之类。

  (2)肾水凌心(证):心悸不宁,水肿,胸腹胀满,咳嗽短气,不能平卧,指唇青紫,四肢厥冷(冰冷),苔淡薄,脉虚。治以温化水气法,用“真武汤”之类。

以上仅以五脏辨证内容为例,其他内容可类推……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863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