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行?(风邪的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有哪些,六淫风为首,风邪和寒邪的致病特点,

2022-11-16 03:16:05  阅读 165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导读: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风为首,本文详细介绍了风邪和寒邪的致病特点,引起疾病的原因。

导读: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风为首,本文详细介绍了风邪和寒邪的致病特点,引起疾病的原因。

  1. 风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都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仅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均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证。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肤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症”,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2. 寒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和中寒的区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却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泄,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阴寒所侮,故又说“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委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里的稽迟、泣而不行、不通,乃是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之故。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因此又说寒性凝滞而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病因

我们人体各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当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治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的异常、疫疠的传染、精神刺激、饮食劳倦、持重努伤、跌扑金刃外伤,以及虫兽所伤等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和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生疾病。为了说明治病因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古代医家曾对病因做过一定的归类。在《内经》中首次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疾病发生有三条途经,“千般 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晋代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则分为“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宋代陈无择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 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扑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可以看出,古人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辨别病证,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淫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淫,有过度、无节制、太过的意思。六淫,又称为“六邪”,这是与正气相对而言。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等。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4)六淫为病,其受邪途经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但其致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乃是机体内在的某些病理状态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其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等。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90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