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属于燥邪致病特点的是)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燥邪和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022-11-16 03:19:44  阅读 14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燥

  燥

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经急干燥的气候。燥邪感染途经,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热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时也有凉燥病证。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但火与温热,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火热为病也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素问·调经论》),以及朱丹溪所说“气有余便是火”等,就是指的这一类病证。另外,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即所谓“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化火,故又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燥妄动,神昏谵语等症。“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临床所见火热病证,也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

  (2)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食气”,壮火,就是指阳热亢盛的实火,最能耗伤人体的正气,而使全身性的津、气衰脱。

  (3)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经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素问·痈疽》)。临床辨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此外,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外,尚有火邪扰心的神志不安,烦躁,或谵妄发狂,或昏迷等症。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90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