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热痹的治法)经方治疗热痹,热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热痹的中药方剂,

2022-11-16 03:44:25  阅读 16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热痹尚难医,中医仍见长。治疗求速效,辨证得精详。

热痹尚难医,中医仍见长。治疗求速效,辨证得精详。

《素问·痹论》论述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对热痹,虽亦论及,而略于治疗。后人认为张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痹之热者。尔后,于热痹治疗多有论述,如李东垣之当归拈痛汤、吴鞠通之宣痹汤,皆为治热痹之良方。作者选取李东垣、吴鞠通的二方之意,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多年来治疗热痹患者甚多,疗效满意。

热痹多见于痹证初期,也可见于痹证复发阶段。因所受外邪与患者体质的不同,在临床中,本病可见以下四证。

热痹热胜证,多见于痹证初期,发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皮肤可见环形红斑。伴发热、恶寒、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灼赤、舌质红、苔黄腻偏燥、脉象滑数。治疗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处方(自制方):当归12克、黄芩9克、知母12克、栀子9克、连翘12克、生甘草12克、生薏苡仁24克、防风12克、防己12克、羌独活各12克、忍冬藤15克、海桐皮15克。本方服十五剂后,一般能退热,关节疼痛能明显减轻,若能治疗月余,效果更好。

热痹湿胜证,可见于痹证初起或复发期,患病关节肿胀较甚,疼痛重著,灼热感轻度或不明显,伴发热或身热不扬,身体沉重,疲乏无力:纳呆欲呕,大便溏,小便短黄,舌苔腻偏黄,脉濡滑而数。治疗宜利湿宣痹、清热通络。处方(自制方):当归15克、生薏苡仁24克、防己12克、苦参15克、滑石15克、生甘草12克、半夏9克、黄芩9克、连翘12克、防风12克、秦艽12克、忍冬藤15克、海桐皮12克。服上方20余剂,发热可除,关节肿胀疼痛可明显减轻,全身症状均能改善。

热痹阴虚证,多见于久罹痹证反复发作之患者,其病程较长,患病关节疼痛,或有肿胀灼热感,甚则轻度变形,常伴低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于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无苔或苔少、脉细滑数。治疗宜养阴清热、利湿宣痹。处方(自制方):当归15克、生地黄18克、知母12克、黄芩9克、连翘12克、生甘草15克、生苡仁24克、苦参12克、半夏9克、防己12克、防风12克、海桐皮12克、忍冬藤15克、滑石15克。服上方10余剂或20余剂,低热能渐退,关节疼痛能减轻,关节肿胀可渐消除,关节活动困难随着症状好转,亦能逐步恢复。

热痹兼寒证,可见于痹证各个阶段,患病关节酸楚疼痛,呈轻度肿胀,灼热感不显,或反觉发凉喜暖,伴发热或低热、口渴、舌苔薄腻偏黄、脉多弦滑稍数。治疗宣清热宜痹、兼驱寒湿。处方自制方):当归15克、生苡仁24克、羌活12克、防风12克、半夏9克、生甘草12克、白术12克、海桐皮15克、制附子12克、忍冬藤15克、连翘12克、防风12克。上药服20余剂,关节酸楚疼痛能明显减轻,低热可除,红斑结节可消失,关节活动困难可逐渐恢复。

热痹的发病,主要取决于患者体质和感受外邪两大因素。素体阴虚阳盛者,感受风、寒、湿邪,容易发为热痹。以感受之外邪而论,风、湿、热邪相兼侵袭人体,湿热蕴蒸,亦能产生热痹。此外,风、寒、湿三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又可转化为热痹。由此可知,热痹实乃风湿与热相搏,流注关节,阻于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所致。故其病因应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其临床表现有热偏胜与湿偏胜之异。其兼证可见寒象而呈寒热错杂之证。而热邪最易伤阴,故热痹每有阴虚见证。因此,热痹有热胜、湿胜、阴虚、兼寒之证,临证时必须明辨之。

热痹的治疗,总的原则是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李东垣之当归拈痛汤,主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痛、足胫肿痛等证。吴鞠通之宜痹汤,主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的湿痹证。作者宗二位前贤制方之义,结合自己临证体会,治疗时随证选用,灵活变通。如热偏胜者,多选用黄芩、连翘,生甘草、知母、栀子、忍冬藤等以清热泻火。湿偏胜者,多选用防己、生苡仁、半夏、苦参、滑石等化湿药物。若阴虚之象已见,则选用生地黄、知母以养阴清热。若兼寒象而见寒热错杂之证,可于清热利湿宣痹剂中加附子、白术,寒热兼施。上肢疼痛较著者,可增羌活、桑寄生之属。下肢疼痛剧烈,加独活、秦艽等品。

热痹多见于痹证初起或复发期,是疾病的一个阶段,其病性属热证范畴。一旦热邪已除,黄芩、栀子、连翘等清热泻火药物就当及时减去。但因风、湿之邪缠绵难愈,故祛风胜湿之品必需继续使用,同时增以调理气血之品以善后,如此则能扶正与祛邪并举,而收增强疗效,缩短疗程之功,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这就是热痹后期的治疗原则。因为热痹后期,病人大多正气已虚,以致余邪留恋,影响疗效。此时若增以补气血之品,如黄芪太子参、当归、白芍等品,使正气充实,鼓动血脉,则气血流行通畅,且能发挥祛风湿药物的功效,达到祛邪务尽之目的。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92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