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十八反歌诀及具体的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形式及十八反歌诀,中药的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及解释,

2022-11-16 03:57:01  阅读 21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中药的配伍禁忌在临床用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相恶”与“相反”的药物,更属不宜相互配伍。所谓“相恶”,就是两药配伍后,能相互降低或丧失药效。所谓“相反”,就是两药配伍后,能产生剧毒作用。现将用药时应予注意的“十八反"、“十九畏”介绍如下。

中药的配伍禁忌在临床用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相恶”与“相反”的药物,更属不宜相互配伍。所谓“相恶”,就是两药配伍后,能相互降低或丧失药效。所谓“相反”,就是两药配伍后,能产生剧毒作用。现将用药时应予注意的“十八反"、“十九畏”介绍如下。

越早知道越好(十八反歌诀及具体的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形式及十八反歌诀,中药的配伍禁忌及用法用量,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及解释,

十八反:甘草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现代研究对十八反、十九畏作了探讨,但未得到明确结论。因此,当前中医在临床用药时,应采取审慎态度。

附:十八反十九畏歌诀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 蒌(瓜蒌) 贝(贝母) 蔹(白蔹) 及(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 戟(大戟 ) 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玄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上述“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避免配合使用。但在古今配方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例子,如临床上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腹水,可以更好地发挥甘遂泻水的效能。但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故用前应采取慎重态度。

此后的《本草纲目》及《药鉴》等书所记,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样普遍认可和传播习诵。

中药的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应用。由于人体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往往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凭单味药便不能照顾全面,就必须适当选用多种药物配合起来应用,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而获得安全和显著的疗效。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把各种药物配合后的变化,总结为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和相反等6种,加上单行,合称“七情”。

  1.相杀

《本草纲目·序例》曰:“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如生半夏有一定毒性,但与内矾或生姜配伍,毒性反应可减轻或消失,故生半夏常用白矾、生姜水炮制,以减轻毒性,并可增强其镇吐作用。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同时存在,应用时既要利用药物的治疗功效,又要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这就需要经过合理的配伍,使药物充 分发挥疗效而又把不良反应限制在最小范围。这种配伍方法称为“相杀”。

  2.相畏

《本草纲目·序例》称:“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药物的配伍,是通过相制而达相成的目的,这属于相畏的配伍方法。

中药的应用讲究适中恰当,即使平和无毒的药物,药过病所也可造成危害。因此,用药时可适当选择相反药物,以防患于未然。如陈皮麦冬治咳嗽痰多难咯的燥湿配伍;桔梗枳壳治疗咳喘的升降配伍;五味子木香治久泻腹痛的涩通配伍。白术与枳壳治中虚脘痞的补泻配伍等。

  3.妇女妊娠禁忌

凡具有直接损害胎元、胎气以及堕胎的药物应属禁用之列;另外,一些间接对胎元、胎气具有一定影响,有可能导致堕胎的药物也属慎用之列;

妊娠禁忌药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药物包括活血、通经、去瘀、行气、攻下、破滞、滑利以及辛热性药物等,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豆蔻、冬葵子等。

对妊娠用药禁忌的原则是,禁用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控制使用,但应尽量避免长期或多量使用,以免导致堕胎。

  4.用药时饮食禁忌

一般是指用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服用某药的同时,要求禁食某种具体食物,有如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一样。如眼用人参忌食萝卜,服用地黄忌食葱,服用茯苓忌食醋等。其二,在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生冷(包括冷饮、水果、生蔬菜等类食品)、油腻(包括肉类、奶食、蛋类食品)、辛辣(包括生葱、姜、蒜、辣椒以及烟、酒)、黏滑(包括糯米类食品)、腥膻(包括羊肉,鱼、蟹等海味食品)。此类忌食情况主要从配合治疗角度出发,为了在治疗期间防止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助阳等,以致与某些病情产生不利作用。

  5.中药的用量用法

其一,中药的用量(剂量):一般是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1日内服量。如用鲜品药物,或不入汤煎,直冲饮的散粉药物,其用量酌有增减,临床上应另外标注。

其二,中药的用法:中药汤剂,一般一剂药应分次加水煎煮2~3次,煎液合并在一起,调匀,再分2~3次饮用。普通汤剂适于温服,发散风寒药适于热服,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宜小量多次频频服用。一般丸、散等固体药剂,宜用温开水送服;动物胶质性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可以药液或水烊化(蒸化)后,再与药液一起饮用,而不可与其他饮片同煎。

其三,服药时间:应以药性和病情而定。一般情况,补益药多在饭前服用,助消化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在饭后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服用,驱虫药应在空腹时(睡前或晨起)服用。

其四,用药次数:1剂汤剂一天应服用3次,病缓者可服用2次,病急、病重也可服用4次。另外,服用发汗剂应得汗则停,泻下剂得泻则止,以免过汗、过下而伤阴耗气。

最后,中药的用量:①以体质、年龄定量;②以病情定量;③以毒性有无及峻缓定量;④以药物性质定量;⑤以药物配伍定量;⑥以剂型定量;⑦以炮制定量;⑧以地域季节气候定量。

  6.药引

药引是指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所开处方内药物性质的需要,加入药剂中同煎或另制成汤汁送服成药。灵活应用药引不仅可以增强中成药的作用,而且可以扩大中成药的治疗范围,减少其毒副作用,故被历代医家所常用。

  药引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扩大中成药的治疗范围:由于中成药处方固定不变,在相当程度上不能适应辨证论治的需要,但灵活变化药引,可达到随证加减之目的。如清热开窍的著名成药安宫牛黄丸,虽然疗效显著,闻名医界,但临床应用只限于神昏谵语属热邪内陷心包、痰热闭阻者,然对于病情复杂、正气虚弱之人,极不相宜。此时若以人参6g,煎汤取汁化服,既能补气以扶正,又可借人参益气养心之力;对兼有大便秘结不下者,可用大黄12g,煎汤化服,既通泻了大便,又增强了清热开窍之功。从而弥补了临床辨证施治的不足,扩大了治疗范围。

其次,引经报使:用药间送服某些中成药,既可协同成药提高疗效,又可引导成药直达病所,使之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作针对性的治疗。如上部疾病用羌活,下肢不利用牛膝,入肝经用柴胡,走肺经选桔梗。

再次,降低毒副作用:某些中成药临床疗效虽然可靠,然由于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往往受到局限。如祛痰逐水的妙应丸、行气逐水的舟车丸,虽疗效确切,但两药皆有毒性,泻下作用峻烈易伤人之正气,但若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即可扶正补脾,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

从以上举例,可见遣药变通,药引有功,对今临床,不无启迪。但要注意的是,“药引”用量要少,多则乱其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药引“上通下达”的作用。

如药分气血,固然便利选药,但实际一药亦有数功。如柴胡有“在经主气,在藏主血”之说,它既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荆芥是肝经气分药,亦能治血证。

不能一分类,即绝对化;另外,还有一个药物的“类化”作用,即从此类之药与另一类配伍运用,可以转同另一类药起同化作用,或称“从同”。仍以当归为例,当归是血药,但当归从于参、芪则补血,从于大黄、牵牛则破血,从于桂、附、吴萸则热,从于大黄、芒硝则寒,从于宣肺理气之药,当然即能治咳。

因此,论药物者,既要懂得常法,亦要善于巧思,方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92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