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货(消渴的中医鉴别诊断及鉴别)消渴辨病辨证依据,消渴的病因病机,消渴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治疗方剂,

2022-11-16 04:16:36  阅读 164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消渴阴伤仔细瞧,临床所见分三消。上肺下肾中脾胃,审证求因效更高。

消渴阴伤仔细瞧,临床所见分三消。上肺下肾中脾胃,审证求因效更高。

消渴是以多饮、多尿、多食、身体消瘦或尿甜为特征的病证。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历代医学文献,对本证论述颇详。《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已有进一步的认识。宋代以后,将本病依三多症状之轻重不同分上、中、下三消。热伤肺阴,则津液干枯,不能敷布,故多饮而烦渴不止,谓之上消;热伤胃阴,则胃火炽盛而善饥多食,肌肉消瘦,谓之中消;热伤肾阴,则肾阴不足,精气亏虚,固摄无权,精微不藏,多尿而频,或尿如脂膏或发甜,谓之下消。

从本证的临床特点看,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三消症状者相合。

消渴的病因除与体质因素有关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1)过食甘美体肥而致病,如《素问·奇病论篇》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肉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嗜酒致消渴,如《千金方》云:“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

(3)精神因素诱发消渴,《河间六书》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灵枢·五变》篇云:“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为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而致消渴。

(4)房室不节,精虚肾燥,发为消渴,如《诸病源候论》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肾虚又不得传致水液,故随饮小便。”

本病发病因素多是综合的,尤其是嗜酒、喜食甘美和精神紧张过度三者综合发病者为多。

消渴的病机,不论七情、房劳、厚味、饮酒等因素,其致成消渴的病机均为积热伤阴,阴虚火旺,耗伤肺、脾(胃)、肾诸脏。临床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有热在肺、胃、肾三脏之别,推其病理,均为阴虚火旺。病本在肾,因为肾藏精、主水,为全身阴液的根本。

作者治消渴,从益气养阴着手,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并创制了活血化瘀法,临床常取得很好的疗效。

消渴患者,气阴两伤非常多见,作者自研降糖基本方:生黄芪30克、山药15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苍术15克、玄参30克、生熟地各15克、茯苓3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牡蛎30克。本方以增液汤、生脉散及作者常用的降糖对药合方而成。方中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一气一阴,一脾一肾,苍术健脾,玄参滋肾,黄芪补脾,山药益肾,从先后天二脏着手扶正培本。葛根配丹参,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增液汤以麦冬、生地、玄参养肺、胃、肾三脏之阴,清上、中、下三焦之燥热。生脉散以党参、麦冬、五味子养肺胃之气阴,敛肺脾之津液。全方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健脾祛湿,补中有消,滋补而不腻,使燥热清,气阴复,恢复肺、脾、肾诸脏功能,使水谷运化正常,三消症状自愈。

消渴病久,多见血瘀之症,应以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作者自拟降糖活血方:生黄芪30克、山药15克、苍术15克、玄参30克、葛根15克、丹参30克、生熟地各15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赤白芍各15克。此方在益气养阴、培补脾肾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调气活血,祛瘀生新,用于消渴兼有血瘀征象者每每取效。

消渴除药物治疗外,还要避免过度精神紧张,节制性欲。饮食方面,不可过饱,一般以适量米类,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为宜。禁忌辛辣刺激之品。《儒门事亲·三消之源当从火断》篇指出:“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这些见解,确有其实际意义,足资参考。

——本文摘自《中医精华浅说》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93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