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吗(中医对高血压的分类及症状和区别)中医高血压辨证分型,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医案,

2022-11-16 06:56:19  阅读 157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高血压病乃现代医学之病名。属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肝阳”、“肝风”等范畴。本病大多是由肝火上扰、痰热内盛、脉络瘀滞、肝阳偏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所致。多年来笔者临床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分别采用滋养肝血、清肝泻热法;清化痰热、和胃降逆法;理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滋补肾阴,平肝潜阳法;滋肾养肝法,养阴益气法等六法,临床疗效满意。兹分述如下,供同道临证参考。

高血压病乃现代医学之病名。属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肝阳”、“肝风”等范畴。本病大多是由肝火上扰、痰热内盛、脉络瘀滞、肝阳偏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所致。多年来笔者临床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分别采用滋养肝血、清肝泻热法;清化痰热、和胃降逆法;理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滋补肾阴,平肝潜阳法;滋肾养肝法,养阴益气法等六法,临床疗效满意。兹分述如下,供同道临证参考。

  1.滋养肝血、清肝泻热法

适应证:头痛目赤,咽干口苦,心烦易怒,夜眠不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或弦劲有力。

证候分析:怒气伤肝,肝胆火逆,上壅清窍,故头痛目赤,咽干口苦。肝胆火旺,扰动神明,故心烦易怒,夜眠不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劲有力,皆为肝火旺盛之象。

例一:刘xx,男,42岁,许昌市某厂工人。1980年8月24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暴躁,易烦善怒,当日上午临厕努挣,突发头痛目眩,口苦欲吐,周身麻木,站立不稳,觉房屋有倾倒之势。查血压170/110mmHg,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此属肝胆火旺,血虚生风之证。治宜滋养肝血,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处方:龙胆草20g,栀子黄芩各12g,生地15g,当归20g,车前子30g(另包煎),川牛膝30g,钩藤30g,地龙30g,白蒺藜30g,生甘草3g。9月2日二诊:服上方8剂后,头痛目眩,口苦欲吐均轻,唯周身麻木不减,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血压150/100mmHg,察脉观症,知其获效,仍守前方加鸡血滕30g。继服10剂后,诸症悉除。测血压四次均为130/85mmHg左右。又以龙胆泻肝丸、杞菊地黄丸服月余,巩固其效。一年后追访,一切正常。

  2.清化热痰、和胃降逆法

适应证:头目胀痛,心烦而悸,面部烘热,口干而苦,体质肥胖,小便色黄,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上扰心神,故头目胀痛,心烦而悸,面部烘热。口干而苦是由热气上炎所致。体质肥胖,乃痰湿表现。小便色黄,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皆为痰热内盛之象。

例二:王xx,女,54岁,市民。1978年5月22日初诊。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近几日因情志不遂,致头胀痛加重,伴恶心口苦,咳嗽咯血,不思饮食,小便黄赤。查血压180/115mmHg。舌质红、有紫斑、苔黄腻,脉滑数。此属痰热内盛,胃失和降之证。治宜清化热痰,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之,处方:黄连10g,黄芩12g,半夏12g,橘红20g,茯苓30g,枳实20g,竹茹15g,菖蒲12g,钩藤30g,川牛膝30g,白蒺藜20g,仙鹤草1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上方服20剂,诸症悉除,血压已稳定在140/85mmHg。半年后追访,旧病未发,血压正常。

  3.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法

适应证;头痛如刺,胸痛心悸,失眠多梦,急躁易怒,下肢胀痛,舌质黯,有瘀斑或瘀点,脉沉涩。

证候分析:头痛如刺,胸痛心悸,失眠多梦,急躁易怒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一者导致郁而化火,二者导致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火热上炎,心神被扰。下肢胀痛,舌质黯、有瘀斑或瘀点,脉沉涩,皆为瘀血内停,阻滞脉络之象。

例三:赵xx,男,46岁,干部。1974年7月4日入院。患者近两个月来,自觉头痛胸痛,时轻时重,近一周头晕、头痛如刺并加重,伴有胸痛烦热,心悸失眠,夜间盗汗。检查:胆固醇410mg%;心电图S-T段有明显心肌缺血型改变,血压190/118mmHg。舌质暗红,尖有瘀点,脉沉细涩。此属瘀血内停,阻滞脉络之证。治宜理气活血,化痰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处方;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2g,生地15g,红花桃仁各12g,枳壳15g,川牛膝30g,柴胡桔梗各12g,丹参、茺蔚子各30g,生甘草3g。上方加减进退,并配服成药血平片(每次5片,每日三次)。共住院治疗51天,诸症消失,血压稳定在130/80mmHg,胆固醇、心电图均有好转,于1974年8月23日出院。1975年5月追访,血压稳定,头胸痛未发。

  4.滋补肾阴、平肝潜阳法

适应证:头晕,抽痛,性情急躁,目花耳鸣,失眠,肌肉跳动,舌肢麻木,舌尖、边红,舌苔黄,脉弦数。

证侯分析:肾阴亏虚,肝火偏旺,上扰清窍,故头晕,抽痛,性情急躁,目花耳鸣,失眠。肌肉跳动,舌肢麻木是由阴血亏虚,筋失荣养所致。舌边、尖红,舌苔黄,脉弦数皆为阴虚火旺之象。

例四:张xx,女,57岁,教师。1980年5月22日初诊。患者自述头痛头晕近五年,经某医院检查,诊为“高血压病"来诊时头两侧(太阳处)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而苦,急躁善怒,大便干结。查血压180/110mmHg。舌尖红、苔微黄,脉弦细数。此属肝阳偏亢之证。治宜滋补肾阴,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之,处方:天麻10g,钩藤(后下)30g,黄芩12g,川牛膝30g,菊花12g,决明子20g,桑寄生30g,杜仲20g,益母草各15g,白蒺藜20g,生牡蛎珍珠母各30g。5月27日二诊:上方连服10剂,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夜寐已宁,但仍轻微耳鸣,查血压146/94mmHg,守前方加磁石30g。上方又服10剂,诸症悉除,血压140/90mmHg。嘱其常服杞菊地黄丸以善其后。一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5.滋肾养肝法

适应证:头晕眼花,腰酸腿软,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精神不振,失眠心悸,夜尿频多,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与肝同源,精髓不足,肝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故头晕眼花,记忆减退,精神不振,失眠心悸。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腿软,遗精耳鸣,夜尿频多。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弱皆为肝肾阴虚之象。

例五:孙xx,男,52岁,干部。1979年7月2日初诊。患者头晕耳鸣已三年余。近两个月来,自觉头晕加重,乏力纳差。现证见:腰酸腿软,失眠遗精,汗出心悸,视物模糊,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连查三次血压均为190/115mmHg左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观其脉证,此属肝肾阴虚之证。治宜滋肾养肝。方用六味地黄加减治之。处方:生地15g,丹皮12g,山萸肉10g,制首乌30g,桑寄生20g,龟板15g,川牛膝30g,决明子2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泽泻12,砂仁10g,炒枣仁12g,守服原方45剂,头晕减轻,饮食倍增,休重增加,诸症悉除,病告痊愈。半年后追访,血压稳定,一切正常。

  6.养阴益气法

适应证:头昏且晕,耳鸣,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失眠多梦,小便频数而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房劳伤肾,下元亏虚,肾气虚不能上充,故头昏且晕,耳鸣。肾阳虚衰,其阳气不达于外,故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腰为肾之府,肾阳亏虚,精关不固,故腰膝酸软,阳痿滑精。精血亏损,不能奉心,故失眠多梦。小便频数而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结代皆为阴阳两虚之象。

例六:何xx,男,37岁,农民。1976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常感头痛,未作诊治,于1976年3月份因晕倒而赴某医院检查,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当时血压为190/120mmHg)。服药后,血压降至170/100mmHg,但症状未减,近一个月来,头昏不清,心悸短气,腰腿酸软,形寒肢冷,阳痿遗精,全身乏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查血压为200/120mmHg,胸部X线透视左心室扩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此属阴阳两虚之证。治宜养阴益气。方用金匮肾气汤合二仙汤加减治之。处方:仙灵脾、仙茅各12g,附子10g,肉桂5g,杜仲30g,桑寄生20g,首乌30g,阿胶15g(烊化),丹参20g,磁石、紫石英各15g。上方服20剂,诸症均轻,血压已降至150/90mmHg,但因过劳而症状又重,再遵上方10剂,症状缓解,血压稳定,嘱其常服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访,身体基本健康。

小结:上述六法,是笔者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所常用的方法。然临床见到的高血压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病同证异,这就要求临证时细审辨证,灵活变通,既不可固执一法一方,更不能机械地进行论治。总之,高血压病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把辨证贯彻始终,只有药证合拍,才能获得著效。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01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