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易黄汤方歌速记)易黄汤的主治证候,易黄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2022-11-16 07:54:07  阅读 151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本文目录

【易黄汤组成】

山药30g 炒芡实30g 盐炒黄柏6g 酒炒车前3g 白果(碎)12g

深度揭秘(易黄汤方歌速记)易黄汤的主治证候,易黄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易黄汤方歌】

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能消带下黏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易黄汤方解】

肾与任脉相通,肾虚有热,损及任脉,气不化津,津液反化为湿,循经下注于前阴,故带下色黄、粘稠量多,其气腥秽。治宜固肾清热,祛湿止带。方中重用炒山药、炒芡实补脾益肾,固涩止带,《本草求真》曰:“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故共为君药。白果收涩止带,兼除湿热,为臣药。用少量黄柏苦寒入肾,清热燥湿;车前子甘寒,清热利湿,均为佐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重在补涩,辅以清利,使肾虚得复,热清湿祛,则带下自愈。

运用

本方为治肾虚湿热带下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湿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以祛湿;热甚者,可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

以清热解毒;带下不止,再加鸡冠花、墓头回以止带。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傅青主女科》卷上:“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

2.方论选录 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黄者,功更奇也。盖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宫,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易黄汤主治】

湿热带下。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易黄汤医案】

刘某,女,27岁,公务员,已婚,2002年8月26日来诊。患者半年前自觉头重,腰背沉重,带下量多,呈泡沫状,色黄有臭味,伴外阴瘙痒或灼热疼痛。经某院妇科检查,诊为“滴虫性阴道炎”,采用灭滴灵等药物治疗数月,气味腥臭,尿频尿痛,小腹坠痛,食纳欠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午后尤甚,舌质胖大,苔黄膩,脉弦滑数。辨证为脾虚湿盛,日久化热,湿热下注,蕴结胞宫,任脉受损所致。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认为该病由阴道滴虫引起,同时又混合了细菌感染。拟健脾祛湿,调理肝肾,清热解毒。并结合抗滴虫,抗菌疗法。用加减易黄汤:生山药、生薏苡仁、土茯苓、椿根皮、蒲公英各30g,芡实、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20g,黄柏、白果、柴胡各10g,车前子15g,青蒿10g。每日一剂,六剂后,诸证明显减轻,五心烦热消失,又12剂痊愈。 (摘自《现代中医药》)

【医案分析】

“头重,腰背沉重”,必是湿盛,视其是否兼表证,病起即急用祛湿剂中的藿香正气散或三仁汤治之,可速愈。患者可能因失治误治,致肌肤之湿入里,湿浊下流,郁而化热,造成“带下量多,呈泡沫状,色黄有臭味,伴外阴瘙痒或灼热疼痛”,这是较典型的湿热黄带,不过泡沫和瘙痒似有风邪。患者还未得到有效治疗,湿热进一步由下焦胞宫扩散至邻近的膀胱,出现“尿频尿痛”。而“小腹坠痛,食纳欠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胖大”,是湿邪长期不去,最易伤脾,损伤了脾之阳气。“五心烦热,午后尤甚”,可能化热后又造成热甚阴伤。病机重点为下焦湿热,其次为脾气虚,再次为阴虚。当利湿热、止带、健脾升阳,略加养阴和祛风药。凡前阴诸湿热证,均可以清热剂中龙胆泻肝汤加减,当然,用治湿热黄带的易黄汤加减更对证。甚至用清热燥湿、益气养血的当归六黄汤也不能算错。不管用何方调整,上述几个治法最好都兼顾到,只要分清主次就行。

作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是可取的。实证带下病结合西药的阴部冲洗,效果会更快,但若单纯用西药,却极易复发,尤其有虚证因素的情况下。中药用的是易黄汤为主,苡仁、车前子利湿热,土茯苓、椿根皮、黄柏清热燥湿,青蒿清热化湿,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蒲公英善治带下臭秽明显者),椿根皮、白果止带,山药、芡实补肾固涩,苡仁、山药健牌。柴胡引药入少腹?还是防土虚木乘?从全方来看,总体是围绕病机的主要方面施治的。虽然重点似乎过于突出了一些,健脾养阴似乎单薄了一些,但治疗早期以攻邪为主,也不能算错。待实邪消其大半,可再扶正祛邪并重或扶正为主。从本案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没有扶正善后,却不知以后会不会复发。另一点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并无明显养阴药,头6剂则“五心烦热消失”。若果如此,则五心烦热还可直接由湿热引起,以后养阴退热没效果的时候,再从这方面考虑。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易黄汤的论述

易黄汤  《傅青主女科》

教材里最后一个固涩的方子,易黄汤。它和前面的完带汤是一对。都是《傅青主女科》里的名方。这方也反映了傅青主得一些的学术理论。实际上简单的看,这个方就是一个肾虚,又有湿热下注。

主证分析

肾虚湿热带下。

肾虚:带下量多。

失热带下:带下黏稠色黄,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

易黄汤,从傅青主自己书里讲,他认为涉及到任脉,带下是跟带脉有关,但带脉是联络很多方面的脉,就是说横向环绕,纵向经脉它都维系。带脉和任脉关系密切。带下量多,他认为不管是哪类带下,都和任脉有关,任脉是正面纵向的,也出于胞宫,上达于口了,就像做气功的,他要练到小周天,督脉从后向上,环绕到头顶,和任脉在前面走,交会,口舔上颌,督脉任脉相通。傅青主传说也是个武术家,对武术、气功这类很通,他就说正常情况下,任脉向上,口中产生很多津液。道家把这个津液看作是华池之水。特别是练功时候化生口水会很多。《内经》里说小口小口的咽,指的是在气功态状况下。所以认为津液从任脉向下本身可以精华物质,任脉不是走水的,走气血,特别血的,那这个津液可以化生为血,成为精血的来源。

如果任脉亏虚了,湿邪可以下流,在下焦可以郁而化热,或者下焦有火,他说,湿热下注直接成为湿热,他认为这种湿热,不是光湿热带下,(易黄汤主要治疗湿热带下),不能光清热利湿止带,还要补任脉。这是他自身理论的特点。

从临床症状来讲,肾虚主要反应在失固,湿热带下黏稠色黄,其气腥秽,这是带下的特点。而且用易黄汤还是量比较多。量多是由于肾虚失固。他认为这里反映的肾虚,主要是肾虚失固,对下焦。

如何理解肾虚

肾虚失固:“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本不能存水,湿气安得而入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则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入于肾矣。唯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而反化湿也。...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济肾火之炎,则庶几,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不管是白带黄带,都和任脉有关。这是《傅青主女科》的一个特点。所以主治方剂还要跟那个医家的理论特点有关。...尽管中医学任脉的运行,有这个部位特点。但是这点,过去道家它作为一个练气功时,口舔上颌,不主张吐掉那个唾液。要随着呼吸调息,小小一口口规律性的咽,认为是华池之水天上来,肾精所化,非常有营养的。以往传统都这样看。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这是化津液,本身是一种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以入于肾。这和气功家们说法一致的。如果下焦有热的话,这个津液向下和热相结就成为湿热了。唯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而反化湿也。他说这不是正常的。不是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那不是有用的津液,而成没用的水湿。以往对湿热,脾蕴湿的要清热利湿,清热化湿。往往对下是个利,对脾胃有个化。他说,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济肾火之炎,这个指导思想来主治这个方。则庶几,就是有希望了,方用易黄汤。

功用

固肾止带,清热袪湿。

方解

君 山药 补脾固肾,又能收涩 芡实 补脾,固涩(强) 臣 白果 收涩止带 佐 黄柏(盐水炒) 清热燥湿 车前子 盐水炒,清热燥湿利湿

这方对药物的功能他有特殊看法。对清热利湿来讲,燥湿利湿,一看很好理解,他用山药、芡实。固肾,傅青主还认为,他还有其它医案提过,山要擅长于补和涩,收涩。能够补脾固肾,又能收涩。说它特别能够用于补任脉。这个除了他讲这个,我们在很多本草书里不是这样提了。后来包括张山雷这些,也提到山药对任脉的一个作用。这是他个人一个经验、体会。因为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从这个理论,和山药常在固肾起这方面的治疗作用。他就说它能补任脉。山药和芡实,都有补脾作用,都能固涩,山药比芡实补性多,收摄固涩少。芡实固涩力量强,补益力量小。但认为这两个相配是常用于补任脉。能够收涩止带。这是他用药的经验。李时珍擅长用白果治带下,认为它能固涩止带。黄柏,车前子盐水炒,入肾。清热燥湿利湿,针对湿热带下。

易黄汤体现了一种补益,补肾固摄,收涩。补涩兼顾。补涩清利,说它四法兼备。补涩是以涩为主。清利、补涩相结合,又是补涩为主。这是易黄汤,虽然药味少,就成为了治量湿热带下的一个常用方。临床效果很好的。傅青主自己讲,这个方不管黄带、白带,都能用。教你调整加味。

但相比完带汤来讲,应该说这个方主要用于湿热带下。这类方,我体会就从它的一个药味来说,起到一种固涩补益,清利结合。你不一定完全抠它髂的跟任脉的关系。过去收完带汤,易黄汤作附方,不太做正方。但临床运用的时候,在妇科易黄汤的地位,临床运用上并不亚于完带汤。而且两个体现出,一个偏湿热的,一个有脾虚结合肝郁的。两个类型不同。这个运用实际上涉及到固肾。从带下性质有湿热的,这两个应该都有。但是要是从产生这个方的理论来看,他那段基于补任脉的观点,有时候不太好讲。就是说中医脏像学说讲的这些理论当中,包括经络学说的,已经没有用这一部分,像过去道家的气功理论方面的一些东西。实际上这是最早在《内经》,中医和气功是一家,西汉以后,有些独立出来。所以后来的方书,逐渐把气功的理论都附在医书后面,不作为前头的了。在《内经》时代,可以说气功理论和实践写得很多。当时针灸和气功不分的。《灵枢经》很多讲针灸,有说针经。理面谈了很多结合到气功的特点。经气循行这一感受很多从气功来的。《素问》里提到知人、圣人、贤人,气功态的不同等级的反应。后来逐渐的医家们把这个就写到医籍的后面。有些医籍就不写了。近代就更少了。而像傅青主这样的医家,他在那方面是很孰悉的。所以他结合在医学里头,他的书里写到不少这一类的。有很多医家你要看他的这个小生产式,他受影响较多的理论根源。如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他就是宋明理学的。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所以他讲《内经》的话,它产生一些治法这类,跟过去也有些变化不同的。所以这些都受一些哲学思想影响。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本身受道家影响很深,年轻时当了一些年的道士。有老道士生病了,下山去找医生,可能慢性病,一边治,一边自己也学,最后形成了一代宗师。历史上太多了。金元四大家,刘河间为什么叫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名称。受道家思想很浓。所以你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原病式》这些书里,不但有道家理论,还有很多图,很多都涉及到这个方面。有人统计过历代的医家,受哲学思想影响很重。过去说到华陀,现在认为有据可查,有这么个人,著作没有了。一说他都仙风道骨。他的五禽戏就受古代那个导引,方士传下来的影响。葛洪本身是道家的,后来又成为道士,成为道教创始人。孙思邈又叫孙真人。王冰叫启玄子,启玄子是道家名称。这类的痕迹太多了。一直到上世纪第一年,也算前世纪最后一年,1900年,有人出了一本书,不厚,很不错的。《读医随笔》,周学海的。第一篇叫气血精神论,第一段话,“道家称精气神为三宝,医者从之”他强调整本书第一,“道者,医之流也”。就是说,医理源于道,傅青主的很多著作,反映了明显的道家色彩。所以他讲到上面的华池之水,可以怎么化生津,它怎么来补任脉,别的人的书,一看就不一样。所以这类书,要知道他用药的一些特点。他这些病的治疗跟钱人的治法不同。取其长了。这是易黄汤。

配伍特点

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刚才讲到易黄汤的结构,它重在补涩,辅以清利。治湿热带下,一般以清热利湿为主。这方特点建立在,它带脉、任脉和带下关系这个理论,傅青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它是以补涩为主,辅以清利。而这方呢,在临床上的确很有效果。治湿热带下很多,妇科老师很爱用易黄汤,很有名。所以在历来书理论探讨里,欠缺一些,到目前出来的教科书,包括很多教参,结合傅青主自身理论的探讨,多是针对性不够强。或者不是很深入的。这方面我还收集过一些书,看过这个。

运用

现在范围越来越宽,除了妇科用,其它内科也用。从临床观察的病例报导很多,它治疗蛋白尿,它本身有泌别清浊的作用,所以对像蛋白尿,它泌别清浊,在治疗方面病例报导不少。所以不仅仅是妇科湿热带下方面运用。

辨证要点

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

随证加减

湿盛,加土茯苓、苡仁;热重,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带下日久不止,加鸡冠花、_回头。

这方清利湿热的作用,不是太大。所以湿重的,还可以加一些利湿药;偏热重的,可以加清热药,这是在这个方的基础上,这五味药基础上可以加味运用的。带下时间长,还可以加强收涩作用。

相关文章:

易黄汤的组成与应用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04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