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男 11个月
[主证]身热1月,夜重昼轻,时作泄泻,日2~3行,多者10余行,所下黄稀而粘兼杂绿色,味显酸臭,小短黄,病后胃纳不佳,自汗盗汗常作,时有呃逆,吐出奶瓣,面色薄黄,精神萎顿,烦躁不安,唇淡腹胀,舌苔黄褐而腻,中有芒刺,指纹色紫在风关上,静时按脉沉细滑数,重取无力。
[辨证]此证身热月余不退,夜重昼轻,吐逆、泄泻、腹胀,苔黄而腻是属湿热蕴于脾胃,升降失常。因其所吐奶瓣,所下酸臭,其有滞可知;以其烦急躁动,自汗盗汗,脉细无力而数,阴分亦有所伤。此系温热蕴土,脾胃为病,邪实正虚之候。
[治则]先以清化湿热,调理脾胃为主,继则再议育阴。[方药]粉葛根6克 川黄连1.5克 条黄芩2.4克 姜半夏3克 姜厚朴3克 生薏米12克 白通草3克 淡竹叶
6克
按:本方为《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合《温病条辨》三仁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葛根升发胃气而生阴液,黄连、黄芩苦寒泻热燥湿,辅以姜半夏降逆止呕。用姜厚朴使中焦滞气下行,薏米、通草、竹叶化湿清热。故此方有清化湿热,调理脾胃,兼有育阴之功能。
药后2日,早晨热退,自盗汗减,大便日行4次,溲量增多,腹胀亦瘥,此湿热尚未尽除,仍按上方去姜半夏、白通草、加半夏曲3克,广砂仁0.3克。
药后仍有身热,面色薄黄,大便一行,下黄粘滞奶瓣,此湿热未解,阴分又感不足,脾运尚未全复,内有积滞,治宜清化湿热为主,佐以育阴导滞之品。
方二:川黄连1.2克 条黄芩1.5克 生阿胶(烊化)2.4克 大杭芍3克 广砂仁0.6克 生薏米9克 白通草4.5克 炒谷麦芽各3克 一捻金(冲化)0.6克
服药2日复诊,身热已退,大便一行黄稠,稍烦则汗,舌淡红,苔黑略黄,指纹显红,在风关上,脉沉细弱。此邪热已退,虚热未除,正气尚弱之故,拟清虚热,扶正气,醒脾胃,进饮食之品。
方三:生栀子0.9克 生麦芽6克 淡豆豉2.4克 广砂仁0.6克 陈皮丝0.9克 怀山药9克
药服2日再诊,身热未作,纳食较佳,烦减寐安,昨便一次黄稠,酸臭已无,指纹降至风关,唯静时脉尚弱。此脾胃已调,湿热亦退,见其吮乳香甜可征,唯病后体衰,证情复杂,虽经调治已获良效,但正气有待缓补,属服上方扶其正气,清其虚热以杜后患,又服数剂,8日后,诸证均退,正气已复,小儿面带笑容,病愈出院。——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