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某,男,51岁,干部。1979年3月29日初诊。
病史:原有高血压,平时易感冒,本次感冒后服A.P.C3天(总量9克),每次服后出汗较多,汗后轻松,移时如故。乃改服中药。微恶风寒,体温不高,咳嗽吐白粘痰,动则出汗,咽干,喜饮水。心悸,闷气,头晕,背沉,精神疲乏,手足心发热,小腿拘急,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淡红,体胖,苔薄黄腻,脉数大。血压170/100毫米汞柱。此系阴液不足,外感风湿之邪。治宜滋阴清热,发汗解毒。处方:青蒿40克 丹皮15克 玉竹30克 藿香15克 苏叶10克 白芍20克 陈皮10克 川朴10克 桑叶15克 菊花15克 杏仁10克 防风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甘草
10克
4月1日二诊:诸证减轻。因昨午饮食过量,目前唯感胃脘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大。表邪衰去大半,又致饮食伤胃,拟上方去防风加炒大白10克续服。
4月4日三诊:诸证再减,脘部舒适,惟卧时身微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大。邪虽再衰,营卫仍不调和,拟在首方基础上佐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上方去桑叶、菊花、杏仁,加棉芪30克,土白术10克。
4月9日四诊: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续服下方善后:
棉芪25克 土白术12克 防风10克 青蒿40克 丹皮10克 川朴10克 葛根10克 炒大白10克 甘草10克 焦三仙各10克。按:本例素体阳盛,阴液不足,感冒后又大量发汗,致使阴液更亏。所以本例治法只宜微微发汗,而不宜大汗,因大汗徒伤气阴,风邪能解,湿邪断然难去,故治宜滋阴清热为主,佐以发汗解表。仿加减葳蕤汤意,用玉竹滋阴生津;青蒿、丹皮清热凉血;桑叶、菊花、防风清热;杏仁宣肺止咳,藿香芳香化湿,焦三仙、川朴调理脾胃,共奏滋阴清热,解表疏散之功。 (关思友)
——本文摘自《临证实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