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48岁,干部。初诊:1975年4月20日。两周前因哮喘住院。现咳嗽气促、白昼汗出。曾肌注青、链霉素,阿托品,服用生脉散、玉屏风散,单味龙骨、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均无效,转请中医会诊。现症:全身汗出,咳嗽喘促,胸闷,心累心悸,痰涎壅盛,恶风怕冷,关节酸痛,手指震颤,手脚心热。夜间发作时,胸痛如刀割。舌质红、苔厚腻,脉浮大、重按无力。先宜止汗、甘淡养阴、化痰开胸。
净龙眼肉30g 莲子心120g 淡竹叶15g 鲜甘蔗500g
以上浓煎频服。
川贝母15g 法夏曲30g
共研末,每次1.5g,日服3次,开水送下。
二诊:4月29日。服完2剂后,心累心悸、关节酸痛、手指震颤等消失,汗出减少。尚胸背汗出,咳喘阵发,痰黏稠,夜潮热,手足心热,头昏晕,不思食。治宜滋阴降火、敛汗实表。
当归10g 黄芪30g 生地黄18g 黄连6g 黄芩10g 枣仁18g 生龙骨(先煎)18g 生牡蛎(先煎)24g 川贝母10g 陈小麦30g
4剂。
三诊:5月6日。咳喘、胸闷、气紧大减,食增。仍头昏盗汗,咳痰不爽。治宜培土生金、肃肺祛痰。
北沙参24g 焦白术10g 神曲10g 砂仁(后下)6g 化红皮10g 黄连10g 黄精12g 瓜蒌壳10g 茯苓18g 甘草3g
4剂。
四诊:5月13日。痰易咳出,仍短气、盗汗、时心烦、口舌干燥、腹胀、脉虚数。治宜养阴清热、益气敛汗。
潞党参24g 麦门冬10g 五味子10g 焦白术10g 百合24g 知母10g 浮小麦30g
4剂。
五诊:5月22日。药后诸症均除,停药4日后又复咳嗽气促、胸闷、喉中痰哮、腹胀肠鸣。治宜降气祛痰,健脾养胃。
苦杏仁10g 厚朴10g 法夏10g 茯苓18g 陈皮10g 苏子10g 焦白术10g 党参18g 甘草3g
2剂。
六诊:5月27日。腹胀肠鸣消失,痰哮减轻,仍胸闷气促,苔少脉虚。宜降气补肺、纳肾固本为治。
旋覆花(包煎)10g 马兜铃10g 川贝母10g 紫菀10g 紫石英(先煎)18g 补骨脂10g 枸杞子18g 胡桃肉10g 肉苁蓉10g 枇杷叶(去毛)10g
6剂。
七诊:咳嗽大减,痰易出,但头昏晕,耳鸣,口干舌燥,舌无苔,脉虚弱。治宜补肾纳气以固根本。
熟地黄24g 山药18g 枣皮10g 丹皮6g 茯苓18g 麦门冬10g 五味子10g 生龙骨(先煎)18g 牡蛎(先煎)18g 紫石英(先煎)18g 枸杞子18g 胡桃仁10g 炒鸡内金10g
6剂。
按:本例喘证因久病反复,已肺肾两虚,心脾皆受其累。心阳不足,心阴不敛,故昼夜汗出淋漓,心累心悸,神疲体倦,畏风怕冷,脉浮大,重按无力;阴虚发热,故手足心发热,手指震颤,夜间胸痛如割,舌质红、无苔;脾肺虚故多痰涎、咳喘胸闷,浊痰闭阻经络则关节痛;肾阴虚,故昏晕、耳鸣、口干舌燥。故本例虚实互见,病涉多脏,治宜标本兼顾,阴阳平调,随证施治,未可执一,如笋落箨,终获全功。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