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某,女,50岁,铁路职工。初诊:1978年6月12日。3年来头昏头痛,前额和头顶尤甚,痛剧时呕恶频作,痰涎上涌。短气,胃脘胀痛,喜温喜按。查脑电图、脑血流图,无异常发现。内服祛风止痛、养血通络等中药百余剂未效。右眼白珠发红8年,无痛痒。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辨证为肝胃虚寒,浊饮上犯。以吴茱萸汤加味,温肝和脾、降浊止呕。
吴茱萸10g 太子参18g 大枣5枚 生姜10g 黄连4.5g 法夏10g
二诊:6月21日。3剂后,头顶痛、呕恶均止,胃胀痛减轻。但前额仍昏闷,右肩胛和右肘关节疼痛,倦怠乏力,口淡腻,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薄白,二便正常,脉弦缓。此肝胃阴寒减退,太阴脾湿未能正常输转,故湿邪上逆则前额闷重,走窜筋络则关节酸痛。仍用吴茱萸汤加祛湿通络之品治之,更加枳实、白术以开胃消痞,少用黄连反佐,防其格拒呕逆。
太子参24g 吴茱萸10g 法夏10g 大枣18g 藿香10g 炒枳实12g 白术18g 秦艽18g 黄连3g 钩藤(后下)24g
服4剂后,各症均减,再拟调胃和中之剂,数服大安。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顶,肝寒冲胃,挟胃中浊饮上犯,此头痛呕恶所由作也。吴茱萸汤气辛味厚,降逆止呕、消头痛;合枳术丸则消痞开胃;余药祛湿通络,随宜施用,故胃脘闷胀、关节酸痛亦消。右眼白珠发红8年未退,亦由中焦浊阴上逼肺经而非实火所致,故浊饮下趋,眼白发红亦随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