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31岁,汽车驾驶员。初诊:1974年6月1日。
3年多来,夜间常发热(37.5℃~37.8℃),当地医院以低热待查,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夜间发热无汗,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肌肤干燥,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舌质红,舌边有齿痕及紫色瘀点,舌苔少,脉虚数无力,辨证为阴虚血滞。滋阴补肾为主,活血行瘀为辅,六味地黄丸加味。
桑椹子18g 川红花10g 牡丹皮10g 当归尾10g 黑大豆24g 紫丹参10g 山茱萸12g 大枣10g 百合24g 熟地黄15g 泽泻10g 茯苓12g 黄芪15g
1978年3月,病员说:服上方7剂后,诸症消除,已重返工作岗位。
按:低热一症原因复杂,但临床上常见者有阴虚、暑湿、食滞、风热、胆热和气虚等类型,不可不辨,并须分辨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疾病。夜间发热多属阴虚,患者面色暗黑、头晕目眩、头发脱落、腰膝酸软、舌体干瘦而红、脉虚数等,均为肾阴亏损,阴虚发热之象,以六味地黄丸滋肾养阴,重加桑椹、黑豆增强补肾之功,加百合润肺金以生肾水,大枣助脾胃后天之源,一味黄芪引导诸药效力充达表血,落发自生。舌边瘀、肌肤干燥,为瘀血滞络,故加红花、归尾、丹参活血行瘀。全方补中有攻,阴中有阳,共奏滋阴补肾、活血行瘀之功,阴血足,瘀血消,3年低热自退。治低热需具耐心,治法、方药切勿更易过勤,只有长时间疗效不好或出现新的症状时才重新辨证用药。并须处处顾护胃气,苦寒败胃药不宜重用、久用,不得已用时,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过量,否则苦寒化燥伤阴,欲速则不达。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