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如何理解肺痨的基本病机与治疗原则)肺痨的治法是,肺痨的病因病机,基于伏邪学说探讨肺痨辨治思路,

2022-11-16 17:15:00  阅读 148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摘要:伏邪理论是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形成的一套成熟又完整的理论体系。伏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肺痨的病因病机、发病类型、病变特点、治疗与伏邪理论的相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伏邪理论,从伏邪角度探讨肺痨的辨治,为中医临床辨治肺痨提供新思路。

摘要:伏邪理论是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形成的一套成熟又完整的理论体系。伏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肺痨的病因病机、发病类型、病变特点、治疗与伏邪理论的相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伏邪理论,从伏邪角度探讨肺痨的辨治,为中医临床辨治肺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肺痨;伏邪;辨治思路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咳嗽、咯血、盗汗、潮热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随着化疗药物的出现并普遍应用,结核病疫情曾得到有效控制。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结核病疫情又呈上升之势,我国也成为疫情高发国之一[1]。肺结核目前的治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化学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化学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治疗分为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纯西医在治疗肺结核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化学药物的耐药性的产生,对整个机体的损害度较大[2]。近年来发现中医药在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迅速改善肺结核病症状,进而提高疗效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笔者认为,肺痨的病因病机、发病类型、病变特点、治疗与伏邪理论有相合之处,故将从伏邪理论辨治肺痨的思路探讨如下。

  1 伏邪简述

伏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其所言“故邪留而未发”也就是说人体感受邪气,藏伏体内,尚处于未发之状态,这就是最早的伏邪理论[3]。伏即为不显于外,邪为致病之物,如风、寒、暑、湿、燥、火,痰、瘀、水、浊、虫、毒等。伏邪《中医药学名词》[4]解释为“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即为人体感受邪气,邪气潜伏于体内,伺机而发。温病学中伏邪又称伏气,其认为伏邪就是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的温病,简称伏邪温病。清·刘吉人《伏邪新书》有言:“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提出伏邪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这样伏邪就有广义与狭义概念之分,狭义伏邪即指伏气温病,也就是外邪侵犯机体,正气损伤,不能驱邪外出,使邪气得以伏匿体内,或伏藏于膜原,或伏藏于脏腑,或伏藏于肌腠,或伏藏于脂膜,待时而发;而广义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致病邪气,如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引起痰浊、瘀血、水饮、虫毒、郁气等内在的致病因素,当然其中也包括伏气温病[1]。笔者就广义伏邪进行讨论。

  2 肺痨的病因病机探析

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感染痨虫,一为正气虚弱。正如《古今医统·痨瘵门》所言:“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痨瘵之证”。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是痨虫入侵和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西医学研究认为:健康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有言:“盖肺主皮毛,风邪一感于皮毛……提起伏火,上乘于金,则水精不布,肾源以绝,且久嗽失气,不能下接沈涵,水子不能救金母,则劳嗽成矣”。明確提出劳嗽(即肺痨)乃风邪提起肺中伏火、伏火乘金所致。肺痨临床以咳嗽、咯血、盗汗、潮热以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可见其基本病机为痨虫伏肺、肺阴亏虚。《灵枢·营卫生会》中云:“谷气入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轻者为荣,浊者为卫”,是则脏腑皆取精于肺,肺痨为病,不能输精达于脏腑,随病程进展,精气渐耗,导致短气难息,肉脱骨立而形体消瘦。

  3 发病类型与病变特点与伏邪相合

肺痨的发病类型是伏而后发;何为伏而后发?痨虫潜于人体内,待人体正气虚弱时伺机而发所形成的初次病症的出现为其一;治疗一段时间后,人体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邪气,或邪气潜伏于正虚之所不易祛除,致使邪气流连于体内,伺机而发,此为其二,故初发和复发均为伏而后发。肺结核中分型有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为原发结核感染(即初次感染)所引起的病症,继发性肺结核为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感染后(多在儿童时期)体内潜伏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引起的病灶复燃为主要发病原因(称内源性复发)。也可再次由感染外界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称外源性重染),此两种分型就对应伏邪的发病特点。

伏邪具有的病变特点为:①隐匿潜藏,如《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肺痨发病亦是如此,正如《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曰:“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之伏连。”②初起即见里症:周扬俊提出伏邪温病由内达外,王孟英强调伏邪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肺痨病变特点为发病即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阴虚里热之症。③病邪遗伏,病情缠绵:正如刘吉人所言:“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伏邪为病初期多由外感而发,正强邪弱,因治疗不当、祛邪未尽,致使伏邪潜匿、积聚、强盛,发展至正邪相持阶段,由于伏邪提供的临床可察觉的症状甚少,难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发展到邪盛正虚,缠绵难愈[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临床肺结核有感染率高、耐药率高、递减率低等特点[6],更兼常见复发,亦有病情迁延日久不愈之特点。伏邪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有三个:其一,所伏何邪?其二,邪伏何处?其三,伏邪安发[7]。于肺痨而言:痨虫即是所伏之邪,伏于肺脏,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情况下伏邪自发或外邪引动而发。

  4 治疗相通

4.1抗痨杀虫为首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温热,伏邪也……治法以伏邪为重,他邪为轻”,《医学正传·劳极》则说:“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可见肺痨治疗原则以抗痨杀虫为首与伏邪治疗以伏邪为重、他邪为轻相一致。

4.2透邪、清金、补肺三法结合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唯通则留邪可拔耳”;戴天章在对伏邪夹证的治疗时提出:“盖清其夹邪,而伏邪始得透发,透发方能传变,传变乃可解利也”。痨虫感染初期一段时间内,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治疗当以宣肺透邪为主,臨床常用治疗肺痨方月华丸有桑叶菊花,保真汤中配柴胡生姜,清燥救肺汤中配桑叶、杏仁百合固金汤中配伍桔梗无不体现宣肺透邪治法,与伏邪治疗透邪外达之法不谋而合。戴天章认为“温热由伏气而成”,因此“初起即当凉解”;何廉臣谓:“灵其气机,清其血热,为治伏邪第一要义”,肺痨症状表现初期多见干咳少痰、低热、咽燥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之症,治疗宜清金保肺、以行清肃之令与伏邪治疗相通。柳宝诒认为伏邪温病最易灼伤阴液,当步步顾其阴液,其在《温热逢源》中说:“其或邪已化热,……最易灼伤阴液,……当步步顾其阴液”,肺痨病程进展即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咯血等肺阴亏虚之象,治疗当以润肺滋阴为主兼清虚热,《丹溪心法·痨瘵》亦有“痨瘵主乎阴虚”之说。后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而表现疲倦乏力、形寒肢冷、

饮食减少、肌肉瘦削等症当施以阴阳并补之法。所以肺痨治疗当以抗痨杀虫为首,透邪、清金、补肺三法并用,透、清、补结合。

参考文献:

[1]刘艳科,何芳.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现状及展望[J].中医药导报,2010,12(16):100-102.

[2]陆城华,张惠勇.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病研究现状[J].山西中医,2014,04(30):56-57.

[3]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中医杂志,2016,57(3):189-192.

[4]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2.

[5]潘建科.肺结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趋势[J].光明中医,2009,24(3):573-574.

[6]宫晓燕,李霞.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论治肺系疾病[J].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7]王柳青.古代伏邪理论的发展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25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