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麻黄、细辛各14.5克,附子7克。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渣。一日三次,温服。
【症状表现】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补充:手足冷,时欲寐,发热少汗,恶寒甚,胸满,喘咳,咯痰,薄白,脉多沉细,或微细,或沉迟。兼有体痛,头痛连脑,及咽痛等证。
【立方意义】旧时以少阴属太阳之表,太阳病脉浮,可发汗,少阴病脉沉,不可发汗,此其大概也,然发热脉沉,是病在表里,以无里证,故可发汗(采徐灵胎说),为用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发太阳之表,补散兼施,无使大汗。且细辛有散浮热、治痰咳,除脑痛之能。附子有回阳通络、强心、温经之功。麻黄有镇咳,平喘,祛痰之效。合用则为温经,散寒平喘,祛痰,止痛,利尿之要剂。
【治疗范围】以寒多热少,体痛,头痛连脑,咳喘,脉沉细,无汗为主。
【诸家经验谈】《张氏医通》: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嗽而不能咳,或有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咯痰无伦,是大寒犯肾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十便良方》、《指迷方》:附子细辛汤,头痛者,谓痛连脑户,或但额阁与肩相引,如风所吹,如水所湿,遇风寒则极,常欲得热物熨,此由风寒客于足太阳之经,随经入脑,搏于正气,其脉弦而紧〔谓之风冷头痛,本方加川芎、生姜。
《医经会解》:表病里和,当用正方(即本方)缓以汗之,若见二便闭涩,或泻赤水,谓之有表复有里,宜去麻黄,名附子细辛汤,仍随各见证加药,房欲后伤寒者,多患前证。
《方函口诀》:此方解少阴之表热,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后背脊洒淅恶寒后,微似发汗不止,一医以为阳虚之恶寒,与医王汤(即补中益气汤)无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汤本求真》:余亦曾治老人之气管炎,用本方,即得效。
《中医内科医鉴》:凡生来虚弱冷性之人,或老年人,遭遇风邪,有恶寒之感,而体温不升,触遇冷物,如头被雪而感冷痛,食欲非特不变,反较平时为甚,不喜行走,而多欲横卧,口不渴,大小便无变化,屡屡流出清水状之透明异汁。又本证之病,却感冷而在不知不识间流出鼻汁,脉多沉细,或沉迟,舌湿濡,一切热状少而寒状多,此本方证也。
《伤寒辨证》:按伤寒两感为少,此即太阳少阴之两感也,麻黄、附子同剂,治法委是奇特,学者可以触类而旁通。
简侯:屡用此方,治虚弱性老人及阳气衰减之中年人,畏冷,咳喘,流清涕,脉沉细弱者,均得效。
【凭证使用】衰弱者之感冒,肺炎,气管支炎,风湿痛,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本文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