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货(失笑散的功效与作用百度百科)失笑散怎么服用,失笑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2-11-16 20:46:28  阅读 180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失笑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加味。治疗时间均为3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失笑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加味。治疗时间均为3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

【关键词】:中西结合;失笑散加味;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我院在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5例患者均是我院1998年12月~2008年12月的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达10年。合并胆汁返流性胃炎7例,十二指肠球炎者6例,粘膜糜烂者4例,肠上皮化生者8例,不典型增生者5例,HP阳性者33例。均具有典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2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体征、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胃镜检查,胃粘膜活检,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2000年5月井冈山“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慢性胃炎分类及胃镜病理诊断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证候分类标准。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0.25,每日3次,甲硝唑0.4,每日3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加味:

基本方: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丹参12g、当归9g,木香(后下)10g、砂仁(后下)10g、生地30g、麦冬10g、沙参10g、杭白芍12g、枸杞子15g、川楝子12g、五味子6g、甘草6g。如胃痛较甚者加元胡10g、郁金20g、枳壳10g;胃阴不足较著者去砂仁、木香加石斛石斛10g、山楂10g,重用沙参、麦冬;若见胃脘灼痛、噪杂泛酸者加牡蛎20g、瓦楞子30g;大便干结难解,加火麻仁12g,瓜蒌仁10g;若阴虚胃热加黄连6g、知母10g、石斛10g;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加黄芪30g、党参10g。如HP阳性者加用公英30g、黄连6g。每日1剂,每剂煎3次,分早、中、晚3次,饭前半小时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3个月后作疗效比较。

  4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食欲增加,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病理证实腺体萎缩、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复查粘膜象好转,病理证实腺体萎缩、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减轻。(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病理证实病变无改善者。

治疗结果:

治疗组50例中:临床控制33例(占66.00%),临床好转12例(占24.00%),无效5例(占10.00%),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25例中:临床控制11例(占44.00%),临床好转7例(占28.00%),无效7例(占28.00%),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HP转阴率为52.4%。

  5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53岁,2003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诉于4年前上腹部开始出现胀痛,4年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给予中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一直未痊愈。近3个月来疼痛加剧,且疼痛时间延长;曾在定西地区医院及本县县医院做胃镜及病检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给予中西药治疗,疗效欠佳。今来我院就诊,患者诉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常加剧,上腹部饱胀不适,口干苦,厌食,大便干结,小便黄。查体:上腹部压痛强阳性,舌质暗红少苔,舌边有瘀点,脉细数。中医辩证属气滞血瘀,胃阴亏虚。治则行气化瘀,滋阴养胃,方用失笑散加味: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丹参12g、当归9g、木香(后下)10g、砂仁(后下)10g、生地30g、麦冬10g、沙参10g、杭白芍12g、枸杞子15g、川楝子12g、五味子6g、火麻仁12g、瓜蒌仁10g、公英30g,、焦三仙各10g、甘草6g。每日一剂,2周后患者胃脘部刺痛、饱胀不适、厌食、便秘等症状均减轻,维持原方案不变,随症加减治疗10周后,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提示:胃粘膜色泽基本获复正常,HP阴性。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6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胃痛”范畴,其病程缠绵,久病入络,其症常见脘痛绵绵,痛有定处,口干口苦,舌红少苔等阴虚血瘀之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属阳明,脾属太阴,《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太阴常多气少血”。胃腑与外界相通,最易受戕,《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或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或因“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或因外邪侵袭(如hp感染),胃膜受损,或出血之后,有离经之血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日久则气滞血瘀。因此,阳明胃腑,易损易滞,易虚易实,气病、血病多见。如王清任《医林错改》云:“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脾胃论》则更明确指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或“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素问·痹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留。”明确论述了脾胃为病每易瘀血内结;《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指出:“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血滞中,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痞满。林佩琴在《类证制裁》云:“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初痛宜温散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瘀血阻滞胃络,不通则痛,故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久延难愈。血瘀则舌失滋荣,血流不畅,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见舌质紫黯或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具有诊断的普遍意义,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方中蒲黄、五灵脂、丹参、当归养血活血、散瘀止痛;木香、砂仁、川楝子行气止痛;生地、麦冬、沙参、枸杞子养阴益胃;杭白芍、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证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促进胃粘膜修复;公英、黄连对消除HP有积极作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具有根除HP的作用。因此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建中.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318.

[2]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4.

[3]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683-689.

[4] 周华凤.胃炎愈治疗慢性胃炎1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2,(2).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31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