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设之乌梅丸,乃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笔者据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而在临证中,抓其主症,大胆应用乌梅丸,效果满意,兹举例如下。
1 干燥综合征
王某,女,47岁。2004年5月初诊,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来院检查。查血小板44×109/L,伴口渴甚,同时伴口眼干燥,舌质淡、苔薄,脉沉。经查:自身抗体阳性,且抗SSA、SSB抗体均阳性。予乌梅丸治疗:乌梅38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黄柏各10g,干姜4g,细辛3g。5剂后,口干明显缓解,1月后复查血小板升至67×109/L。至今仍在门诊观察中。
按:干燥综合征当属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为厥阴病的主症,且六经辨证中只有厥阴病的提纲中有消渴之说,故口渴当为其临床辨证的重要切入点,而毅然用乌梅丸治疗,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糖尿病
曹某,男,57岁。2004年10月初诊,其因咳嗽来院治疗,因其述口渴比较厉害,检查发现其尿糖+,空腹血糖6.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7mmol/L。其口渴以夜间为甚,伴乏力,易饥但饮食不多,舌质淡、苔薄,脉弦细。予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各3g,党参、当归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杏仁、黄柏各10g,干姜4g。半月后口渴明显缓解,复查餐后2小时血糖10.5mmol/L,于是改为每周3剂,隔日服用1剂。目前仍在门诊服药观察中。
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虽然教科书强调不要把中医的消渴与西医病名糖尿病等同了,但本例辨证的重要切入点,就是消渴,夜间渴甚,而又无明显舌质红、少津等的阴虚症状,同时伴有饥而不欲食,故对照六经辨证仍属厥阴病,而投乌梅丸,疗效满意。
3 溃疡性结肠炎
王某,女,57岁。2004年12月初诊。因“腹痛腹泻便秘伴粘液血便交替发作月余”来诊。患者2年前曾作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求中医治疗,伴头晕,面色少华,口渴甚,上腹部胀痛,舌质淡、苔薄,脉弦,辨证属风木克脾而成气机逆乱、气血不调、寒热错杂,治以乌梅38g,党参、当归、钩藤各12g,附子、川椒各6g,桂枝10g,黄连、黄柏各10g,干姜4g,细辛3g。7剂后症状消失,续进7剂,以资巩固疗效。
按:本病头晕,上腹部胀痛,粘液血便,口渴,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但以六经辨证当属厥阴病范畴,如果只看见了西医的高血压、胆囊炎、结肠炎而不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立身之本。
4 反流性食管炎
王某,男,37岁。2004年3月初诊。每年春季发作胸骨后灼痛,曾多次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此次又作胸骨后灼痛,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伴有口干,多饮,舌质淡、苔薄,脉弦,辨证属厥阴病,予乌梅丸加减:乌梅38g,附子、川椒各6g,桂枝、黄连、黄柏各10g,当归12g,干姜4g,细辛3g。7剂后,症状尽消而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反流性食管炎,虽然无明显的寒热错杂的表现,但具备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口渴等症状表现,故六经辨证当属厥阴病范畴,投乌梅丸,效如鼓桴。
5 结语
综上可见,六经辨证确是非常方便的辨证法门,所以,岳美中先生说:“仲景的书,最大优点是列条文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理,让人自己去体会,其精义也往往在于无字之中”。
文章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