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在痛经患者临床治疗当中,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为痛经患者临床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复方炔诺酮片药物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情况。结果:经过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在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疗效;对比
为了探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的疗效,本文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82例作为研究参与者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相关信息和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痛经患者8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1例,患者年龄都在17-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3.5)岁,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到6.5年之间;对照组患者例数也为41例,患者年龄范围都在18-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8±3.7)岁,患者病程均在3.5个月到6.7年之间。两组患者都经过了专业临床诊断,且都符合痛经诊断标准。在治疗之前,对那些细胞异常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对那些有肝肾等相关器官疾病的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对精神异常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对药物过敏患者进行了有效排除。
1.2 治疗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来说,给予其适量的复方炔诺酮片,主要采取药物口服治疗方式,在患者经期第五天开始服药,每天服药一片,不间断服药三周,等到患者下次月经期第五天继续服药,重复服药四个月。针对观察组患者来说,给予其适量的当归四逆汤,主要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汤药成分包括当归、芍药、通草、丹皮、甘草、香附、细辛、炙甘草,对应的药物成分剂量为12g、15g、10g、8g、6g、8g、3g、6g,另外还包括益母草、桂枝、大枣、艾叶、川芎、附子、干姜,对应的药物成分剂量分别是10g、10g、8g、8g、6g、2g、10g[1]。针对那些面色不善患者来说,还要增加适量的黄芪和适量的人参,针对乳房胀痛患者来说,要增加适量的炽壳和适量的柴胡。每天服药一剂,分两次服用,在患者月经开始7天前服药,不间断服药四个月。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1)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2)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22.0软件对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主要是由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主要选择t进行相关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在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 经过研究观察,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下表1。
2.2两组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比较 经过后期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体信息见下表2。
表1 两组在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
组别例数明显有效一般有效无效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41319197.56%
对照组412013880.49%
χ2 19.022
P <0.05
表2 两组在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比较
组别例数发生未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412394.88%
对照组4193221.95%
χ2 13.468
P <0.05
3讨论
近年来,女性疾病种类越来越多,在多种女性疾病当中,痛经是比较常见的,痛经症状主要出现在患者经期前后,患者会出现腹部疼痛症状和腰部疼痛症状[2]。但针对患者的生殖系统来说,不存在器质性病变现象。但当患者出现痛经之后,会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3]。因此进行痛经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通过当归四逆汤临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痛经症状,降低患者病痛困扰度[4]。
总之,在痛经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方法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还能在降低患者后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病情痊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范围内应用和推广[5]。
参考文献:
[1]芦金德,王启明.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3):206-207.
[2]魏伟.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55例临床报告及心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116-117.
[3]廖红霞.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44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4,116.
[4]王敬元,杨晓南.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6.
[5]李亮,康瑾莹.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32例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5(6):351-352.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人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