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附子汤证不应出现)附子汤主证,附子汤加味治疗水气病验案,

2022-11-16 22:11:59  阅读 120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摘要】目的:附子汤加味治疗水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药治疗水气病随症加减药物。结果:通过临床治疗观察疗效,均能对症治疗。结论:仲景附子汤加味治疗水气病效果不错,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附子汤加味治疗水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药治疗水气病随症加减药物。结果:通过临床治疗观察疗效,均能对症治疗。结论:仲景附子汤加味治疗水气病效果不错,减轻了患者的病痛,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附子汤 加味 水气病 验案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为气。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笔者近年来,用附子汤加味在临床中治疗水气病,效果显著,现举例二则,以供同道参考。

  附子汤验案举例:

例一、王××,男,50岁,干部。住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城关镇。主诉:十余年来面目经常浮肿,下肢有时水肿,并觉腰膝酸软,头晕皮肤花,四肢经常发凉。经某医院治疗半年,效果不佳。于2006年3月20日来我处诊治。来时检查:血压16/10kpa,精神萎靡,面目浮肿,胸、腹、下肢皆有水肿,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尿常规:比重1.010,蛋白(++),管型(++)。西医诊断:慢性肾炎。中医诊断:肾阳虚型水肿。处方:仲景附子汤加味。方药:附子30 g(生用),茯苓30 g,白芍30g,人参10g,白术24g,紫苏15g,山萸肉15g,抽葫芦30g,三付,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二诊:2006年3月25日,服上方三剂后,精神稍好,面目浮肿有所减轻,再拟原方,六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服上方一个月后,症状减轻,精神好转,胃纳增加。嘱继服原方。二个月后,尿化验连续3次正常。第三个月方中去附子,合参苓白术散治疗以健脾培本,巩固疗效。先后治疗三个月,随访一年,症状无复发,现每天都能上班工作。

例二:樊××,女,43岁,家住南阳市社旗县唐庄街,工人。2007年5月6日初诊。主诉:一个月前发现面目、四肢浮肿,经常肢倦乏力,腰膝酸软,上午精神萎靡不振,有时小便不利,大便有时稀溏。曾服西药地塞米松片,安体舒通等,效果不佳,现求中医诊治。现证:四肢面目浮肿,下肢尤甚,苔白腻边齿痕,脉沉细。中医诊断:肾阳虚型水肿。拟仲景附子汤加味,方药:生附子15g,茯苓30g,白芍15g,白术15g,人参10g,生姜皮10g,抽葫芦30g,生熟薏仁各15g,山萸肉15g ,桂枝6g。三付,每日一剂,分三次服。二诊:五月九日。进温肾健脾,分消水温之剂。阳气渐能敷布,小便渐能畅通,因而面目四肢势逐渐消退。刻诊脉象依然沉细,舌苔薄白,再拟温少阴肾以运太阴脾,则水寒不能用事。诸症自安。处方:附子30g(生用),白术15g,茯苓20g,白芍15g,人参10g,生姜皮10g,抽葫芦30g,炒薏仁12g,桂枝6g ,车前子(布包)9g。六剂,每日一剂,分三次口服。三诊:五月十六日面目浮肿虽退,两下肢作胀未消。脾肾两虚,土虚不能制水,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肿满之证作矣。小便行而不畅,肿势朝轻暮重,舌苔薄白,舌质淡,边仍有齿痕,脉沉细,再拟仲景附子汤加味,温阳化水。处方:生熟附子各15g,肉桂粉(冲)3g,白术芍各15g,茯苓20g,人参粉5g(冲),山萸肉15g ,抽葫芦15g,炒薏仁12g,生姜9g。取六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四诊:五月二十三日面目两足浮肿渐退,小便较前已畅,脾肾之阳渐振,水温凝结渐化,舌苔白腻,脉沉微。再拟附子汤加味温肾健脾,分利水温。处方:肉桂粉4g(冲),生熟附子各15g,白术芍各12g,云茯苓15g,人参粉5g(冲),山萸肉9g ,炒薏仁9g,生姜5g。取六付,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五诊:六月一日面目浮肿渐退,小便已畅通。阴寒水温得阳气之温熙,渐有潜消之势。舌苔薄,根较厚,质不红,脉来沉微,再拟原法继进。处方:肉桂心粉(冲)4g,生熟附子各15g,白术芍各12g,山萸肉12g ,炒薏仁10g,生姜5g,抽葫芦30g。取六付,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二个月后患者来日:身体已康健,下肢不肿也觉有力,诸证消失。后以上方配以丸药常服,一年后随访,至今正常。

评案:水气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病综合症,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水气病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所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仲景附子汤加味治疗水气病以温补肾阳之药以治本,附子肉桂温命门之火,茯苓必须得芍药更能发挥去水气通小便的作用,散寒救阳尤以人参以佐生附。附子汤加味治疗水气病扶阳以救寒,益阴以固本,临床对症加减随症治疗,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金匮要略》 军事医科出版社2005年8月1日

[2] 张仲景 《伤寒论》 上海科技出版社1970年排版本

[3] 张景岳 《景岳全书》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1日

[4]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5] 王子接 《绛雪圆古方选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1

[6] 刘渡舟 《伤寒论临床指要》 学苑出版社2003年3月1日

本文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34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