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并发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甚至天旋地转。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本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且多见于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女性高于男性。结合干休所老年病特点,笔者对两所干休所40名70岁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进行统计,平均有65%的人曾患有眩晕。有的患者眩晕达十数年之久,这些顽固型眩晕的患者经过各种检查,有过各种不同的诊断,其中常见的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硬化性脑缺血等。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病情多采用扩血管,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植物神经功能调节等,效果常不明显,有的患者眩晕长期或终身伴随。
治疗慢性疑难杂症,祖国医学是个无尽的宝库。作为基层医生,尤其是老年保健医,应从基层卫生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点,本着治病求本的理念与精神。在现代医学急诊急救的基础上,应该弘扬国粹,充分挖掘并发挥祖国医学瑰宝,去更好地保障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
中医界有句名言叫“无痰不作眩”,翻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篇”,其中第15、16、25条原文提示,为治疗眩晕提供了指导临床的理论依据。第15条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第16条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肢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谭日强在《金匮浅述》中有“病痰饮者,饮为阴邪,与寒则聚,得温则行,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一般法则。又说:“胃阳虚弱,水液潴留,故心下有痰饮,痰饮内阻,则胸胁肢满,清阳不升,则目为眩。苓桂术甘汤:茯苓利水,桂枝通阳,白术健脾、甘草和中,故主之”。说明痰饮的存在于眩晕有着密切的关系。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饮病的第一方,在临床上如果辨证得法,不论是心痛短气,或者是头晕目眩,只要确实属于水饮痰湿引起的症状,应该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案例一
董某,女,73岁,离休干部遗属。有十五年高血压、冠心病史。2004年起,常出现夜间心悸、心慌。心电图显示有轻微的ST改变和窦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率110次/分左右,血压170/100mmHg。平时主要口服药物倍他乐克和雅思达维持血压和心率稳定。2005年起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头晕,视物不清,不敢睁眼。严重时不能外出甚至下地活动都很困难。生化检查,血糖正常,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稍偏高。血常规正常。颈椎CT扫描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和“椎管狭窄”。脑CT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给予抗凝和扩血管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每次发作给予颈部肌肉松解按摩,视物清晰,头晕症状能明显缓解。多年来西医曾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疗效。2013年上半年,头晕症状加重,不敢睁眼,再次施颈部按摩,症状虽然缓解,但维持时间短。患者面色有黑色水癍,舌体胖且舌边有齿痕、瘀斑,舌苔厚浊,且有部分脱落。语音重浊,二便正常。结合超声检查,颈动脉有斑块,血脂偏高,血小板上限值。根据以上两条原文,遂投以“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瓜蒌10g、法半夏5g、橘皮5g、赤芍5g、川芎5g”每日一剂煎服。患者坚持服用两周开始见效,微有口渴,减半夏后继续服用两周头晕症状明显好转。原方坚持口服一月,头晕,视物模糊症状消失,至今尚未复发。
案例二
贾某,男,83岁,离休干部。有高血压、脑梗塞病史15年。常年口服络活喜、银杏叶片。每到春秋两季病情加重,发病的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后头晕稍缓解。偶有口渴、耳鸣。无糖尿病。每次发作给予银杏达莫或丹参、胞二磷胆碱静点,配合按摩、针灸治疗,有一定的疗效。2012年秋季患者再次发病,且有轻微喘咳,咔稀白痰。上述治疗加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脉数弦,舌质淡,舌苔厚滑。参看原文第15、16、和25条,遂投以茯苓10g、桂枝10g、白术20g、炙甘草6g、泽泻10g、法半夏5g。每日一剂煎服,坚持口服三周症状消除,继续口服两周后停药,平时适量口服六味地黄丸。患者目前所有疾病稳定,眩晕、耳鸣等症状消除,至今未复发。
用泽泻目的在导水下行,倍用白术在于培土制水,使浊阴下降,清阳上升,则眩冒可止。
笔者体会,在运用苓桂术甘剂时,冠心病有胸前刺痛,血小板血粘度高,适当给予活血祛瘀,方中加赤芍、川芎等;有胸闷、短气、胸痛放射到背部加加瓜蒌、半夏、陈皮。有咳逆支饮者加泽泻。
参考文献
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座》
本文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