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
方药:杏仁、白蔻仁、半夏各12克,薏苡仁、滑石各18克,通草、竹叶、厚朴各6克。
用法:水煎后适量温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湿,宣畅湿浊。
主治:治湿温初起,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临床医生也用于治疗胃肠炎、肾盂肾炎等热轻湿重者。
注:本方出自中医名著《温病条辨》,为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解中焦湿滞,化浊宣中;薏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方中以“三仁”为主,故名“三仁汤”。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湿浊之功。(重庆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 罗玲)
高效风湿灵煎剂
方药:细辛60克,党参40克,白芍36克,女真子30克,黄芪、鸡血藤、青风藤各20克,白术、防己、甘草、羌黄各16克,炙川芎、炙附子各12克,川芎、乌梢蛇、淫羊霍、巴戟天、丹参、骨碎补、桑枝、桂枝、独活、羌活、牛膝、杜仲各8克,当归、全蝎、薏苡仁各4克。
用法:细辛6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20分钟后再入诸药,再加水150毫升同煎30分钟,煎至800毫升。日服2次,早晚各服50毫升。
功效:消炎镇痛,活血化淤,疏经通络,改善微循环,提高免疫力。
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顽痹,屡治屡效。
(注意:方中细辛轻度超量,需先煎,以延长煎煮时间,挥发其毒性成分。)
中药代激素方
方药:女真子100克,薏苡仁150克,首乌、太子参、黄芪、山药、甘草、紫河车、淫羊霍、巴戟天、菟丝子各15克,乳香、没药各50克,当归55克 。
用法:共研极细末,和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2次,每次1丸。
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可代替激素。对撤停激素困难的激素依赖者,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平稳地撤停激素。(以上两方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高家骏教授经验方)
产后通乳方
去年我生了孩子,却少奶。为了催乳,婆婆使用了一个偏方:将30克大葱加入300毫升水中,煎30分钟,以药液洗乳房,再以木梳背推、擦、按摩乳房10余次(自乳根向乳头方向推摩)。每日2次。我按此方做了3天,孩子就吃得饱饱的了。
云南建水县南庄镇 唐绍芬
点评:乳汁分泌的多少,一是与先天禀赋有关;二是与产妇体质强弱、气血充沛有关。分析该患者所述方法,可能是产后初期乳汁不通,缺乳。因大葱性味辛温,芳香走窜,用大葱煎水熏洗乳房,可起到温经通络,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再辅以木梳推擦按摩,可加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
(点评者: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米要和)
外阴白色病变方
我是一个农村妇女,今年45岁,前两年染上了外阴白色病变,医生说是“外阴白癍”。这病瘙痒难忍,且外阴因长期干燥裂口,皮肤已变白变厚,过性生活也不爽。曾多处求医,但仍反复发作,让我痛苦不堪。后一个远方亲戚告诉我用蛋黄油来搽,效果很不错。现推荐如下:熟鸡蛋不限多少,去壳剥去蛋白留黄,置烧热的麻油少许中,文火熬之,约30~45分钟后,锅底有胶样油液(即蛋黄油)形成,瓶贮备用。在外阴局部用中药熏洗后,以此油涂搽,每日2次。月经期停用。
重庆市武隆县长鸭江镇李梨甜
点评:外阴白色病变以外阴奇痒、灼痛,病变区域皮肤和粘膜色素减退或发白,皮肤粗糙、皲裂及破溃等皮肤变化为特征。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在真皮层,表皮的病变是继发的。目前采用的激素、中药等局部用药或激光、微波等照射治疗,虽可改善症状,但均难达到根治的目的。蛋黄油含有蛋白质及植物油成分,外搽对外阴局部皮肤有一定的滋润及营养作用,对改善外阴局部的干燥、皲裂有一些作用。如果病情顽固,久治不愈,还是应到医院行超声波治疗,有效率达95%。
(点评者:重庆市中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中医师 夏敏)
前列腺增生方(方名皂药粉)
方药:皂矾、黄药子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
用法:上药研成极细粉末,调匀,每次取混合粉约2克置于脐眼中,上覆毛巾,然后取温水逐步从毛巾上缓缓向脐中滴入,使皂矾、黄药子徐徐从脐部融化,吸收。
主治:前列腺增生症,适合小便淋沥不尽、尿色黄赤、尿后尿道口灼热、口干多饮、舌质红、苔黄、脉快者。
附注:一般施治后半小时开始排尿,若半小时后仍无排尿,可重复使用2~3次即可排尿。(详见《浙江中医杂志》1993年第2期)
慢性胃炎方(方名龙胆公英汤)
方药:龙胆草3克,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10~15克,乌梅、甘草各6~10克,全当归、杭白芍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敛阴生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幽门弯曲菌相关性胃炎。
疗效:观察31例,治疗3月后,治愈(胃镜复查有改善,活检标本示幽门弯曲菌阴性,临床症状基本缓解)2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6%。
(详见《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25卷第10期)
失眠方(方名逍遥散)
方药:丹皮、栀子、当归、炒白术、大枣、青皮各15克,柴胡、薄荷各10克,白芍30克,龙骨、牡蛎各60克,酒大黄5克(另包,待其他药即将煎好时再放入)。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清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主治:失眠。
疗效:治疗28例,治愈(能获得正常睡眠,入睡快,睡后如常人,2年内未复发)22例;显效(能基本正常入睡,时有睡而易醒现象,但精神饮食如常,1年内未见复发)4例;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能按时入睡,但睡而不稳,每遇劳累或精神刺激后复发)2例。
(详见《陕西中医》1993年14卷第5期)
方药:黄柏30克,菊花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明目。
炮制及用法:加开水500毫升,浸泡2小时,用纱布过滤,外敷或洗涤患眼,每日2次,每次约10分钟。
主治:结膜炎。
疗效:治疗126例。结果治愈11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治愈时间1~2天。
(详见《新中医》1975年第4期)
足跟痛症方(方名仙人掌方)
方药:仙人掌适量。
用法:用刀刮净仙人掌两面的毛刺,剖开一面敷于足跟疼痛部位,外用纱布绷带固定好,12小时后换另半片。或将仙人掌切成大小适宜的片状放于鞋跟处,以便穿上鞋后正对疼痛点。贴敷2天,休息半天,连用2~4周。
功效:消炎软坚,活血止痛。
主治:跟痛症局部疼痛及明显压痛,有时局部红肿,站立、行走时疼痛加剧。
疗效:治疗26例,运用本方2周后跟痛逐渐消失。
(详见《江西中医药》1992年第5期)
小儿夏季热方(方名煨地淮附汤)
方药:熟地6~10克,附子(先煎)6克、山药各6~9克,玉竹、麦冬、葛根各6克,乌梅9克,藿香、黄连各3克,益智仁、桑螵蛸各8克。
功效:滋阴清热燥湿。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夏季热。
疗效:共治疗50例,治愈4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次年随访20例,复发5例,症状均比上年轻。
附注: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又名暑热症,因气温升高而汗腺分泌减少或缺乏所致。患儿夏季发热不退,肛温在38.5℃~ 41℃,气候愈闷热,体温愈高,多饮多尿,少汗或无尿。热程长达l~3个月,秋凉后体温可下降。下年可复发,但症状比第一年要轻(方中的附子有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编者注)。
(详见《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