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尿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后世对其认识,大多从味苦性寒,清火燥湿驱邪立论。如《名医别录》谓其“利九窍除伏热肠澼……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平胃气,令人嗜食”。《药性论》认为其“治热毒风皮肌烦躁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本草正义》更为明确地指出苦参的性味特点:“苦参大苦大寒,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
也有部分书载苦参有补益及安神作用,如《神农本草经》说“补中”,《名医别录》谓其“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从传统中药理论看,苦参味甚苦,徐灵胎认为其“与黄连功用相近”,李时珍说“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从其所论看,所谓补,实质上是“以清为补”,至于其安神等作用,尚未得到证实。但近年来药理研究中却发现了苦参尚有不少新的作用,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
利尿作用:有人报道,苦参的利尿有效率为90%,其利尿效力与其他利尿药相比较毫不逊色。
抗心律失常作用:苦参对在体蛙心及大鼠心肌收缩力及心律无影响,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亦不加重心衰及休克。
升提白细胞作用:通过试验研究,证明苦参总碱有明显升提白细胞作用,并有显著促进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张老临床用此药后,也体会到苦参作用的广泛性。
1.用治期前收缩及心肌病的心律失常
用苦参10-12g配伍补气益阴之西洋参或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玄参,活血之丹参、赤芍,养心安神之炒枣仁、夜交藤等,治疗期前收缩、心肌炎等心律失常,经数十例病人证实,均有较理想的疗效。
2.用治黄带
凡湿热下注之黄带,色黄腥臭或下阴瘙痒者,用苦参10g配入二妙散中,或加车前子、土茯苓、野菊花、山药、栀子等,疗效显著。
3.用治湿热痢疾
用苦参10g,配伍黄连、大黄、白芍、葛根、木香等,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改善腹痛下坠等症状,有明显效果,也可加入葛根岑连汤或芍药汤中应用。由于其又有利尿作用,故也可用治急性泄泻,具有“利小便、实大便”及燥湿止泻作用。
4.用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苦参清热泻火,利湿燥湿,对湿热阳黄者,既降泄湿热.又可使湿热从小便排出。常用苦参10g配入茵陈蒿汤中,或再加虎杖、蚤休、郁金、赤白芍、丹参等,疗效显著。
5.用治皮肤病
苦参自古就是治疗湿热所致皮肤病的常用药,其清热燥湿之力甚强,可用于湿疹、阴部湿疮、外阴瘙痒及手足癣等,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常配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白芷、苍术、黄柏、栀子、车前子、土茯苓、野菊花等,外用亦可用上方加花椒、艾叶、芒硝煎水外洗。
6.其他
苦参用途甚广.,据资料报道,还可用于小儿肺炎、慢性肾炎、阴道炎、痛证、失眠、痔疮、麻风、白细胞减少症等。
总之,苦参功于味甚苦,性甚寒,其清热燥湿利湿作用颇强,用途也广。但多以湿热实证为主要适应证,若正虚久病,胃弱脾虚,用时宜慎。
另外,苦参味苦气浊,与黄连虽大同而实小异,前人所谓“补中”,实则取其“苦以燥脾”、“小苦以健胃”之意,所谓“补肾”,实质乃“泻火存阴”之意,如同黄柏、黄芩之“坚阴”本身无补益之性。另外,此药因苦而治病,也因苦而致病,临床用量过大,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及疼痛、腹泻腹胀、鼻干、手指发麻等副作用及不适感,故用时常配伍一些健脾养胃护胃之品,内服用量一般3~10g,不可过量或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