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仲景桃核承气汤治疗淤滞性皮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2007年门诊治疗280例淤滞性皮炎,一律采用桃核承气汤加减口服煎剂和桃核承气汤原方煎后湿敷局部。结果:280例经治疗3个月后,除10例因静脉曲张严重而要求手术者,余全愈,占92.86%。结论:桃核承气汤治疗淤滞性皮炎效果确切,桃核承气汤应用范围又扩大了一步。
[关键词] 桃核承气汤;湿敷法;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6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a)-072-01
我科采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淤滞性皮炎280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7年我科门诊治疗患者280例。其中,男160例,女120例,年龄20~70岁,平均38.8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6.8年,局部有湿疹改变,出现渗出、结痂110例,溃疡形成90例,小腿皮肤增厚呈棕褐色伴剧烈瘙痒80例。
1.2 桃核承气汤加减
桃仁15 g,大黄15 g,桂枝25 g,炙甘草10 g,芒硝10 g,红花15 g,党参25 g,三七10 g,赤芍15 g。1剂/d,分2次空腹服,溃疡经久不愈加鱼腥草25 g、大青叶15 g 。
外用湿敷中药:桃仁25 g,桂枝10 g,大黄15 g,芒硝10 g,炙甘草10 g。上药加水至2 000~3 000 ml,文火煎至1 500 ml,装3袋。每袋500 ml,用干净纱布铺在患处,用中药水湿敷40 min后清水洗净,1次/d。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皮损消失,皮肤光滑。显效:皮损明显减轻,溃疡面积缩小50%或重度转为中度、中度转为轻度。有效:皮损部分减轻,溃疡面积缩小<50%或溃疡面积缩小不明显。无效:皮损无减轻,溃疡面积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280例经口服桃核承气汤及外敷中药治疗1~2个月。治愈260例,占92.86%;10例溃疡面积缩小<50%或溃疡面积缩小不明显,占3.57%,无效10例,占3.57%;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时间为1~3个月,平均1.5个月。
3 讨论
淤滞性皮炎又名静脉曲张性湿疹[1],是由于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等病,使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的小腿皮肤炎症,其特点是以老年人多见,多伴有下肢静脉曲张,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小腿下1/3轻度水肿,以后踝部和胫部可出现凹陷性水肿,胫前内侧常有红斑和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红细胞渗出到真皮内,含铁血黄素沉积造成的,进一步湿疹化,出现丘疹、水泡、糜烂、渗液和结痂,皮损顽固难治,反复加重,久之整个小腿皮肤增厚呈棕褐色,由于局部营养不良,搔抓和创伤,一但出现溃疡,常经久不愈,个别最终可发生鳞状细胞癌。中医病名为湿毒疮[2],认为因湿毒下注引起瘙痒而生疮者,谓之湿毒疮。明·《疡科准绳·胫部·下注疮》中说“下注疮亦名湿毒疮,因脾胃湿热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疮也”。《圣济总录》中叫下注疮,如若风湿毒气乘之,则荣卫凝涩稽留不行,气脉下注于脚膝胫间,故令皮肤肿硬结核成疮,脓水不绝,留历多年,愈而复发,毒气自上而下,如水之注,故名下注疮。桃核承气汤口服外加湿敷,起到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且中药湿敷,直接作用到病变位置,从而起到较全面的治疗作用。
桃核承气汤[3]来自于《伤寒论》,其作用为活血化瘀,通下淤热。
桃核承气汤为调胃承气汤减芒硝分量加桂枝、桃仁而成。桂枝温通阳气、通经活血,桃仁活血化瘀,并与大黄、桂枝配伍,则增强活血化瘀之力,更合调胃承气汤苦寒泻下,导瘀热下行,共奏活血化瘀、通下淤热之功。本方的作用侧重在逐淤,故选滑利之桃仁,配伍即能荡实除热,又能去淤生新之大黄,更有桂枝辛温以温阳行气,以助活血行血,适淤血得下,则邪热随淤血而去。由于蓄血证在下焦,桃核承气汤又为攻下淤血之剂,为使其直达病所,迅速发挥药效,故宜空腹服药,方后叮嘱“先温服”,即是此意。故为治疗瘀血良方,对静脉淤滞性皮炎重在一个“瘀”字,一个“毒”字。所以选用桃核承气汤重在活血与清毒,据张凤瑞[4]报道8年内的临床与实践研究进展来看,桃核承气汤在临床已扩展到内、外、妇、皮等科,在皮肤科方面有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毛囊炎、酒渣鼻、湿疹等。而我们在临床应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淤滞性皮炎取得了理想的疗效,这又扩大了桃核承气汤治疗范围。其实验药理研究有抗惊厥、泻下、降低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元含量、血脂血球压积等作用,有抑制体外血栓的形成、降血糖、降血脂作用,改善胰腺微循环。
原中琉璃子用dry及NOD证明桃核承气汤有抑制血清脂质上升、降低血浆中的CPO作用,从而推测有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总之,应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淤滞性皮炎,只要辨证准确,对症下药,坚持治疗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安全,副作用少,对比手术治疗复发率低,无术后创面损伤,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子骏.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99-200.
[2]黄仰模.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2.
[3]李培生.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3-164.
[4]张凤瑞.桃核承气汤现代研究新进展[J].中医药学报,1993(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