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诉别人(中药吴茱萸汤组成)吴茱萸汤的组成及功效,吴茱萸汤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2022-11-17 05:44:38  阅读 12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吴茱萸

出自《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生姜六两,切(18g) 大枣十二枚,擘 (4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歌】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解】 本方治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挟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治疗当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本方。

2.加减法:若呕吐较甚者,可加半夏陈皮砂仁等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力;头痛较甚者,可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可加干姜小茴香等温里祛寒。

3.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食也。以此三者之证,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临床报道】

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属肝胃虚寒者,效果颇佳。廖氏以吴茱萸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分3~4次温服。共治疗68例,其中痊愈53例,占77.9%;有效15例,占22%。[廖久兴.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68例。湖南中医杂志 1998;14(2):42]

李氏以吴茱萸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180例神经性头痛。患者均以头痛为主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呕或呕吐,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以家庭妇女为多,并有98例患者血压偏低。结果:痊愈117例,占65%;显效60例,占33.33%;有效3例,占1.67%,总有效率达100%。[李敬柱.吴茱萸汤治疗180例神经性头痛的临床总结。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10(19):1895]

【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吴茱萸汤能明显抑制硫酸铜灌胃引起的家鸽呕吐,减少呕吐频率,延长呕吐所需时间;能非常明显地提高胃残留率,抑制大鼠胃的自主运动;明显对抗氯化乙酰胆碱引起的胃痉挛性收缩,使胃的张力和收缩幅度下降,频率减少;能减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减轻由冷水浸渍法造成的大鼠应激性胃粘膜出血和溃疡,并能防止幽门结扎法胃溃疡的形成。拆方研究表明,在减少呕吐次数和延长呕吐潜伏期方面,吴茱萸作用最明显,其次为生姜,最佳组成是原方四味药皆用。[邱赛红,等.吴茱萸汤温胃止呕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8;4(3):9]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54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