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推荐(牵正散的处方组成)牵正散的处方用量,牵正散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2022-11-17 06:42:17  阅读 133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牵正散

  牵正散

出自《杨氏家藏方》

【组成】 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 风中头面经络。口眼 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驰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 斜。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使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 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卒然口眼 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之口眼 斜,半身不遂,不宜使用。方中白附子和全蝎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宜慎。

2.加减法: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于风痰阻络者。

【附方】

止痉散(《流行性乙性脑炎中医治疗法》) 全蝎 蜈蚣 各等分 上研细末,每服1~1.5g,温开水送服,每日2~4次。功用: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主治:痉厥,四肢抽搐等。对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亦有较好的疗效。

止痉散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则止痉之力强,宜于肝风内动之抽搐痉厥;牵正散兼有化痰之功,宜于风痰阻络之口眼 斜。

【文献摘要】

  原方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1:“治口眼 斜。”

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口眼 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经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 者,邪反在右;右 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 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

【临床报道】

王氏以本方加鳝鱼500g(剪去尾部,放入砂锅中,加清水500ml,让其游动20分钟后,加入牵正散),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用鳝鱼血于临睡前涂于患侧面颊、额头等处,治疗面瘫98例。结果:痊愈97例(自觉症状消失,外观正常),占98.99%;好转1例(自觉症状好转,外观轻度口角不对称),占1.01%。一般治疗4~5天即愈。[王成文.牵正散加鳝鱼血治疗面瘫98例临床观察。中国民间疗法 1997;(2):31]

林氏以牵正散加味治疗偏头痛46例。基础方:僵蚕 12g、全蝎6g、白附子9g、川芎20g、柴胡10g、防风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显效28例(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16例(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无效2例(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7%。[林文火.加味牵正散治疗偏头痛46例。福建中医药 2000;31(4):50]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57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