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香苏散的功用( ))香苏散和加味香苏散,香苏散方歌与功用,

2022-11-17 07:30:00  阅读 16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香苏散

香苏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苏叶各四两(120g) 甘草炙,一两(30g) 陈皮不去白,二两(60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6g),入盐点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香苏散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湿滞现象。胸脘痞闷虽为津气阻滞共有征象,此证舌苔薄白而不腻,显然偏于气郁。风寒在外,不用发散之品则表证不解;气郁于里,不用理气之药则气滞不除,唯有解表理气并行,方为两全之法。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二经,发表散寒,理气宽中,一药而兼两用,切中病机,为君药。香附辛苦甘平,行气开郁,为臣药。君臣相合,苏叶得香附之助,则调畅气机之功益著;香附借苏叶之升散,则能上行外达以祛邪,此即李时珍所谓:香附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本草纲目》卷14)。胸脘痞闷,虽缘于气郁,亦与湿有关,故佐用理气燥湿之陈皮,一则协君臣行气滞以畅气机,二则化湿浊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与香附、陈皮相配,使行气而不致耗气;并调和药性,是佐药兼使药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机畅则痞闷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风寒表证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等以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以加强行气解郁之力;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湿运脾;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气化痰止咳。

3. 现代运用:本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附方】

1.香苏葱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制香附一钱半至二钱(4.5~6g) 新会皮一钱半至二钱(4.5~6g)  鲜葱白二三枚(3枚) 紫苏一钱半至三钱(4.5~9g)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2~2.5g) 淡香豉三钱至四钱(9~12g)  水煎服。功用: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主治:妊娠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2.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卷2) 紫苏叶一钱五分(5g)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各4g)  甘草炙,七分(2.5g)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各3g) 川芎五分(1.5g) 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上述二方皆为香苏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气滞之证。其中香苏葱豉汤乃俞根初合香苏散与葱豉汤为一方,其发汗解表之力较香苏散为强,且苏叶又有安胎之效,故对妇女妊娠感冒风寒者,较为惬当。加味香苏散增入防风、秦艽、川芎、蔓荆子等药,则发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较强,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 :“四时瘟疫、伤寒。”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表里之剂》:“此手太阴药也。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内壅,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红利气,兼能发表散寒,盖气行则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59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