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6g,黄芩9g,杭白芍9g,炙甘草3g,紫苏梗6g,香附9g, 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15g,香谷芽12g等。
【功效主治】调肝清热。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解】张师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辨证为肝胃失调,气滞热郁。治疗大 法为调肝清热。为此,拟定“慢胃平”基本方,且随证加减。此方由《伤寒论》 小柴胡汤、芍药甘草汤及《和剂局方》的香苏散加减综合而成。方用柴胡轻剂疏 肝理气,升提清阳。《珍珠囊药性赋》云“柴胡,气味俱轻,阳也,升也”。《药鉴》 指出:“柴胡气味俱薄,升也……散郁气而内畅……提元气而左旋”,可使肝木条 达,脾阳之气宣升’中焦自和,胀满自除。然见头胀、眩晕者慎用,虑其肝阳上 扰之弊’或佐以白芍抑肝而散火。配黄芩苦寒沉降,清泄里热。《本草纲目》曰: “黄芩苦平……疗痰热、胃中热……下气,主天行热痰”。芍药、甘草和中泻木, 缓急止痛,痛甚者倍用芍药。苏梗辛香,和胃降逆,行气宽中,开胃下食,治胀 满最良’配香附散肝经之郁滞。《本草纲目》谓:“香附,利三焦,解六郁,消饮 食积聚,痰饮痞满”。再据“热郁于中”的特点,佐以白花蛇舌草甘淡凉,清热解毒而消痈肿,使以徐长卿止痛,香谷芽消导悦胃,久服诸药而无呆胃之弊。
【加减】胀满甚者加用预知子、木蝴蝶等;痛甚者加用炙延胡索、九香虫等;中脘灼热者加用连翘、忍冬藤等;湿热甚者加用陈佩梗、生薏苡仁等;嗳气频者 加用旋覆花、代赫石等;嘈杂者加用知母、玉竹等;反酸者加用浙贝母、煅瓦楞子等;便秘者加用全瓜蒌、望江南子等;便溏者加用炒山楂、六神曲、保和片等。 诸药合用,可使中焦升降平调,郁热自除。
【方源】张亚声?张镇人临证用药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