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系桃金娘科番樱桃属植物丁香Eugenia cary op hy llata Thunb. 的干燥花蕾, 又称公丁香。味辛, 性温、归脾、胃、肺、肾经, 系常用温里药, 临床多作为内用药取其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近年来, 为了加快丁香的开发, 国内外药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丁香外用功效较内用范围更加广泛, 现综述如下。
1 丁香的功效及临床研究
丁香是临床常用药材, 在我国许多古典专着中均有记载。丁香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临床上与不同中药配伍可用于治疗腹泻、急性菌痢、胃炎、膈肌痉挛、急性胃肠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脾胃杂病、泄泻、麻痹性肠梗阻、心绞痛、偏头痛、牙痛。外用可治各种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腋臭、键鞘炎、乳头感染、乳牙尖周炎、牙髓炎、口腔内炎症、口臭、体癣、头癣、手足癣等症。还可用作牙科防腐剂和外科组织上的清洁剂。
1. 1 杀虫 梁裕芬等 [ 1] 经体外杀螨实验观察, 发现丁香煎剂具有较好的杀螨效果。李秀芳等 [ 2] 应用从唇形科植物丁香罗勒中提取的丁香罗勒油( o leumocim i gratissimi, 主要成分丁香酚) 配制的乳膏( 商品名乐乐霜) 治疗31 例阴虱病患者, 治愈率为100% 。
1. 2 抑菌 <本草纲目>云: / 公丁香, 辛温无毒, 杀虫, 主治风水肿0。20 世纪50 年代就有人用公丁香浸出液对致病性真菌的抗菌作用作过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水浸液或含8% 浓度的丁香煎剂对许氏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而其抑制真菌的有效成分是丁香油酚, 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在1 B8 000~ 1 B16 000 时, 对致病性真菌即有抑制作用。杨凌阁 [ 3] 采用复方丁香搽剂治疗体股癣及手足癣, 取得较好疗效, 所有患者均用复方丁香搽剂治疗。药物主要由公丁香、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等组成。并按一定比例配伍, 按搽剂工艺规程制成, 每瓶200 ml。使用时棉签蘸药液直接涂搽于患处, 待干即可。研究结果表明, 该药起效快, 用药第1 天即能止痒, 2~ 3 d 可见红斑、丘疹、水疱逐渐消退, 浸渍糜烂减轻。且对皮肤无刺激, 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李瑞新 [ 4] 用甘遂60 g、公丁香50 g 、皂角刺50 g、斑蝥3 g, 以7% ~ 9% 米醋1 000 ml煎成500 m l, 过滤后装瓶备用, 外治花斑癣72 例, 经治疗, 全部病例在7 d 内治愈, 未见复发。亦有报道用丁香4~ 15 g 打碎, 用冷开水浸过药面, 药经4 h 后即成棕色药液。治疗白色念球菌所引起的口腔溃疡, 一般2~ 3 d 痊愈。
1. 3 镇痛 丁香对牙痛有麻痹和镇静、镇痉作用。
丁香花蕾含挥发油( 丁香油) , 油中含有丁香酚、乙酥丁香酚、水杨酸甲酸、苯甲醛等, 还含三砧化合物如齐墩果酸、黄酮等。临床应用也发现, 少量滴入丁香油, 能消毒龋齿腔, 消除牙周部炎症并能止牙痛。鼻嗅法取净硼砂、玄明粉、公丁香、细辛各3 g , 龙脑冰片2 g, 白碱粉9 g。先将公丁香、细辛研极细末, 再同其他药共研匀, 贮瓶备用。患者可口含温开水适量, 取上列药粉少许以鼻嗅吸。左牙痛以右鼻嗅吸,右牙痛以左鼻嗅吸。此方可治各种牙痛, 并可治偏头痛。胡传美 [ 5] 用丁香、细辛、川芎等中药组成辛香吸入止痛剂。治疗50 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 效果良好, 吸入后能迅速消除疼痛或降低头痛程度。丁香味辛, 性温, 与其他中药配伍, 可以发挥其温经行气止痛的作用。如张桂晔等 [ 6] 用丁香复方制剂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朴钟源等 [ 7] 用丁香浴足散熏洗治疗跟痛症; 邱洪贵等 [ 8] 用公丁香、甘松、肉桂等制成活血散治疗腰肌劳损、肩周炎、肋软骨炎; 董山岭 [ 9]
治疗肌注后硬结; 邓莲珍等 [ 10] 自制丁香膏外敷治疗寒湿腰痛; 另有丁香复方制剂治疗阴疽、跌打损伤的报道。
1. 4 除臭 丁香具有强烈的芳香和麻辣气味, 可消除多种口腔疾病。名医朱丹溪阐述了丁香除口臭的原理。他说: / 脾( 胃) 郁火, 溢于肺中, 浊气上行, 发为口气( 臭) , 治以丁香, 是扬浊止沸耳。0丁香亦可用于治疗腋臭, 用丁香18 g , 红升丹27 g , 石膏45 g。
将丁香和石膏粉碎, 研末; 红升丹研成粉末, 均过7号筛。然后将3 种药混研, 再过筛, 装入茶色瓶内,密封保存。同时用棉花团蘸着花粉揉动涂擦腋窝部, 每日1 次, 连续涂擦5 d, 效果良好。
1. 5 其他 丁香不仅在外科有广泛的应用, 还用于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中医古籍5理瀹骈文6中说:
/ 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0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治疗机制相同,但给药途径不同。丁香气雄而善行, 故上可达心肺/ 疗胸痹0(5本草汇6) , 下可入肝肾/ 疗肾气, 奔豚气,阴痛, 壮阳暖腰膝0, 可内服亦可外用。临床还可以通过辨证论治, 外用丁香温通作用治疗胃痛、食道炎、肝炎、胆囊炎、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腰痛、妊娠恶阻、小儿睾丸鞘膜积液、遗尿、脐疝、疳积等。另外,有报道称丁香研细末配以红糖、白酒研细用菜油或麻油调敷可以治疗乳头皲裂。
2 体外实验研究
2. 1 杀虫 梁裕芬等 [ 1] 选用百部、丁香等11 种具有杀虫灭菌作用的中药煎剂, 筛选杀灭人体蠕形螨的有效药物。以3 种不同浓度进行体外杀螨实验,并与已知有效杀螨药物甲硝唑作对比。结果: 浓度为100% 的百部、丁香和花椒组蠕形螨全部死亡的时间分别是5 h, 7 h, 9 h, 而其他中药组均在11 h 以上; 甲硝唑对照组为9 h, 得出结论: 浓度为100% 的百部、丁香和花椒煎剂都具有较好的杀螨作用。
2. 2 抑菌 丁香中抗菌物质主要是挥发油。挥发油也称精油, 含丁香酚、乙酞丁香酚、丁香烯、水杨酸甲醋、甲基正成基酮、苯甲醛、乙酸节醋等。目前, 常见的抗菌检测方法主要有抗菌环实验、振荡烧瓶实验、贴膜实验、奎因实验等。抗菌环实验多用于对溶出型抗菌剂与含有溶出型抗菌剂产品的检测, 其余三种实验方法主要用于对非溶出型产品的检测。李巧如等 [ 11] 采用醇提碱溶法得丁香提取液, 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杆菌、产硫化氢杆菌、阴沟杆菌等具有强的抑制作用, 并通过与各类抗生素: 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间的相互作用, 推测丁香提取物的抗菌机制可能是与氨基糖苷类竞争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吴周和等 [ 12] 将从丁香等中药提取的天然防腐剂加入到生酱油中以取代苯甲酸钠防腐, 分别存放3 月、12 月后检测其卫生指标, 以观察其防腐效果。结果表明,丁香的抑菌谱宽, 对细菌、霉菌及酵母菌均有较强的抑制力( 抑菌圈直径11 mm~ 25 mm) , 最低抑菌浓度( M IC) 较低( 3. 125 m g/ m l~ 6. 250 m g/ m l) , 热稳定性好( 100 e 以内稳定) , 活性pH 较宽( pH 4~6) 。杨风琴等 [ 13] 经体外试验验证, 公丁香、木香的水提液对该8 种浅部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与以往报道相似, 适用于红色毛癣菌、羊毛小孢子菌、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样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引起的感染。
2. 3 抗病毒 刘洪等 [ 14] 在寻找抗病毒中草药的体外实验中, 发现丁香水煎剂有明显的抑制人巨细胞病毒( H CMV ) 增殖的作用。H CM V 感染播及广泛, 它可引起肺炎、肝炎、胃肠炎、新生儿疾病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 尤其是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 一旦发生H CM V 肺炎则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预防和控制其感染。实验采取丁香( SA)煎剂含生药40%, 以3 000 r/ m in 离心30 min 去沉淀, 经除菌过滤后置4 e 保存备用。实验时用维持液稀释至不同浓度。将SA 作不同浓度稀释后, 分别加入生长良好的单层细胞( 人胚肺纤维细胞培养物) 中作用4 d, 同时设不加SA 的对照细胞。取无明显细胞毒性表现的SA 最低稀释度为抗病毒实验的起始浓度, 进行药物抗病毒实验发现: SA 能明显抑制H CM V 的增殖, 且抑制强弱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丁香提取物体外抗病毒实验有抗H SV-1 活性的作用。在小鼠H SV 感染模型显示治疗效果的12 种传统药物中, 发现丁香提取物不仅体外显示抗H SV 活性, 而且对小鼠感染模型亦显示与ACV 并用的效果。另外, 对胸苷激酶缺损株与磷酰酸乙酸( PAA ) 耐受株等耐受ACV 的H SV 株亦有效。进一步探讨丁香提取物的抗H SV 作用机制, 表明可以抑制H SV 的DNA 合成, 与已知的H SV 的DNA 合成抑制剂PAA 相同, 抑制H SV 蛋白质合成。由此认为这些提取物通过与ACV 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H SV 的DNA 合成, 从而具有抗H SV 病毒作用 [ 15] 。此外, 丁香中的黄酮类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黄酮类和丹宁类化合物有阻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 IV) 逆转的作用。在体外, 丁香对流感病毒PR8 株有抑制作用; 丁子提取物和丁子香酚还有抑制变异原的功效。
2. 4 促渗 国内学者对丁香油、丁香油酚、丁香醇提取物与氮酮对5-氟脲嘧啶做了稳态渗透速率、加促渗剂后药物渗透系数、增渗倍数实验和统计。结果显示, 丁香挥发油的增渗倍数是不含促进剂的110 倍, 丁香油酚是107 倍, 氮酮为97 倍, 丁香醇提取物是18 倍, 前二者分别高于氮酮。并对所含浓度, 从1% ~ 3% 的丁香油、丁香油酚进行了透皮试# 140 # 山东中医杂志2009 年2 月第28 卷第2 期验, 实验证实以浓度2% 为最佳。第二军医大长海医院用丁香油和丁香酚对苯甲酸透皮吸收做了实验, 透皮增渗倍数分别为2. 57 和2. 23。乙醇、丙二醇既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促进药物吸收, 与丁香油酚配合使用后, 苯甲酸的渗透系数、增渗倍数反而降低, 表明丁香油和丁香酚配伍乙醇、丙二醇后无协同作用。丁香除了所含的成分有促渗功能外, 尚含其他一些成分具有止痛、温里、散寒的功能, 发挥促渗、治疗的双重作用 [ 16] 。
3 体内实验研究
丁香酚为中药丁香的挥发油丁香油中的主要成分。丁香油酚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丁香油是盛夏解暑药中清凉油、风油精、十滴水、仁丹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丁子酚和醋酸丁子香酚有抑制花生四烯酸分解的作用, 还能抑制前列腺生物合成和抗炎症的作用。刘增加等 [ 17] 以丁香油( 丁香酚) 和桉叶油素等为主要成分, 按一定比例配成带芳香气味的浅棕色透明液体) ) ) 复方丁香止痒露, 为天然植物提取物, 不仅止痒效果好, 而且还有很好的消肿、止痛的作用。另外, 从唇形科植物丁香罗勒中提取的丁香罗勒油( oleum ocim i gr atissimi, 主要成分丁香酚)配制的丁香罗勒乳膏( 商品名乐乐霜) 能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痤疮、顽固性湿疹等。
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对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宋军等 [ 18] 为了探讨其对真菌的作用, 测定了丁香酚对部分真菌的抑菌和杀菌浓度, 并在电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结构变化, 结果发现, 丁香酚对10 种皮肤癣菌、5 种深部真菌、3 种酵母及酵母样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且明显强于对照药物水杨酸。
并推测丁香酚可能首先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 引起损伤、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 这样一方面药物进入细胞内, 使线粒体膜受到损伤, 引起细胞能量代谢的障碍; 同时由于细胞膜在真菌的细胞壁合成中有重要作用, 如参与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合成的几丁质酶, 作为酶原广泛地分布在细胞膜上。因此, 当受到损伤后, 可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出现结构异常, 导致更多的药物进入细胞内, 进一步加重了各种膜结构的损伤, 最终细胞内出现扩大的ET A, 细胞内容物消失, 菌细胞溶解死亡。所以丁香酚与大多数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相似, 作用于真菌的细胞膜, 达到杀灭真菌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 丁香子酚、丁香子酚乙酸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是丁香抗凝作用的主要成分; 丁香油成分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 对心肌产生负性肌力作用。
总之, 丁香外用除了根据其内治之理的外用治疗阴寒、阳虚诸症外, 对于皮肤科、外科等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随着现代研究的发展, 丁香作为外用药其疗效确切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肯定与证实,研究发现丁香具有良好的驱虫、抗真菌、镇痛、除臭、防腐抗病毒、促渗等作用, 可单用亦可作为复方制剂, 剂型可酌情选用水煎剂或者粉末剂。临床上, 还有较多关于单用或合用丁香外治的有效个案报道,但大多文献尚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临床疗效不确切。
为了更好地发挥丁香外用的优势, 规范丁香的外用功效, 开发丁香外用的新剂型, 进一步发掘丁香的外用潜力势在必行。
丁香单用或配合其他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具体方法如下 :
1. 用等量丁香和肉桂,研极细末,密封, 用时取少许,约豆粒大小,外贴胶布两层 ,贴于中院、梁门穴, 用于治疗胃痛 ; 贴于痛点或加右侧阳陵泉穴 , 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 一昼夜取下 ,洗去原药,待lj l、 时后如法再用 ,连续用3 天 一7 天。
2 取丁香适量咀嚼后吞汁可治呢逆, 一般3 分钟 ~ 5 分钟扼逆即止 ,若3 0 分钟后仍不止者, 可取丁香1 5 克,柿蒂、法半夏 、党参各1 0 克,砂仁、陈皮各5 克, 生姜3 片, 水煎取汁温服, 一般服药一剂呢逆即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