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加减吴茱萸汤 临床经验)吴茱萸汤中吴茱萸用量,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

2022-11-17 07:47:07  阅读 151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1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1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为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之一。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温肝降逆之功效。本方配伍精良,理法严密,药仅四味,却力专效宏,实为治疗肝经虚寒之良方。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病机为肝经虚寒,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可以广泛运用它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疑难病症,且疗效显着,现举验案2则如下。

1 头疼

张某某,女,45岁,2009年5月10日以头部疼痛一周就诊。

一周前,病员无明显诱因于凌晨四时左右,突然出现头部胀痛,痛势剧烈,难以忍受,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干呕、吐涎沫等症状。行急诊头颅CT、血流图及神经科医生协查后排除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血管扩张性头痛。服用曲马多、西比灵等药物后症状略有缓解,但仍较疼痛。然而至当天上午十时左右,头部胀痛的症状竟然明显减轻,仅隐隐疼痛,已能忍受,整个下午及晚上12点以前症状无明显加重。第二天凌晨四时,头痛症状明显加重,症状减轻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此后几天亦是如此循环。曾服用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等疗效甚微。

询知素无大病,病前二便正常,病后大便稀溏,余无所苦。诊其脉沉紧乏力、舌质嫩红、苔薄白。脉症合参,证属肝经虚寒,治予温肝散寒止痛,用吴茱萸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吴茱萸10g、人参5g、上桂2g、小茴10g、生姜5g、红枣6g。

上方服用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服原方治疗六剂,症状 完全消失,大便也变为正常。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讨论: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古已有之,如张仲景在《伤寒论》第378条中明确提出:“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此后,大多临床医家运用本方来治疗头痛时必遵循临床三症:干呕、吐涎沫、头痛。本病案仅有头痛,无干呕、吐涎沫症状,疼痛加重与自行缓解的时间也很特殊(凌晨四时及上午十时左右),用本方来治疗却能收到显着的临床疗效,何也?下面从肝的生理与病理两方面来阐述深层次的道理。

厥阴肝为阴尽阳生之地,肝主疏泻的功能正常,肌体的阴阳则能正常的交替,肌体的阳气则能正常的升发。厥阴肝患病时,“欲解”的时间是:从丑至卯上(凌晨1点-7点),此期是肝阳升华、由弱转强的一个过程。阳气升华,正气逐渐强盛,有能力驱邪外出,故有“欲解”之势。相反,如果肝经虚寒,肝主疏泻的功能失常,气机被郁,不通则胀痛矣;凌晨四时是肝经阳气升发的时候,肝经有寒,寒性凝滞、主收引,因而肝阳不能得以正常升华,则导致气机郁结的程度加重,故头部胀痛程度亦明显加重了。白天肌体阳气较盛,肝经之寒受阳气的温煦则阴寒的程度减轻,气郁随之减轻,故胀痛的程度亦随之减轻。用吴茱萸汤温肝散寒,加用上桂、小茴增强温阳散寒邪的力量。全方运用能使肝寒散,气郁消,则胀痛之症除矣。

本病案仅有头痛,无干呕、吐涎沫临床症状,仍用吴茱萸汤来进行治疗,似乎与临床不符。仔细分析发现,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结解释通的。吴茱萸汤的核心病机是肝经虚寒,如病变部位仅仅局限于肝经,还没有涉及到胃,胃和降的功能正常,干呕、吐涎沫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反之,病变部位由肝波及胃,胃失和降,干呕、吐涎沫的症状则有可能出现。由此可知,《伤寒论》中所列之“干呕、吐涎沫”并非必然。在临床上,只要存在肝经虚寒的病机,皆可用之,且效果显着。

2痛经

王某某,女,20岁,2008年9月10日因痛经3年余就诊。

3年前,因食较多冰糕、冰麒麟及冰冻冷饮后出现出现痛经,痛势剧烈,难以忍受,每次均需服用止痛药止痛,曾多次服药中药均无明显效果。多次妇科B超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询知患者经期正常,每于经来即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偶而伴有恶心、呕吐,月经量少色黯。诊其脉象沉迟、舌淡苔白润。脉症合参,证属肝经虚寒,治予温肝散寒止痛,治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

处方:吴茱萸10g、当归10g、党参30g、白芍12g、肉桂5g、阿胶10g(烊化冲服)。

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药15剂,下一次月经来时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续服上方2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消失。此后,以此方时而巩固治疗,至今未再复发。

讨论:患者因为嗜食冷饮之物,损伤了肌体的阳气,以致寒邪侵犯厥阴肝经及胞宫所致。《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寒邪侵犯厥阴肝经,寒性凝滞、主收引,气血则运行不畅,故发痛经。吴茱萸汤暖肝散寒止痛,加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以加强止痛,加肉桂温阳加强散寒的力量,加用阿胶温养肝经。全方运用能补肝血养阳气,散寒通滞。血液充则有助于温养阳气,阳气足则温经散寒,气血流通,通则不痛矣,诚如张秉成《成方便读》所云:“非有形精血之属难收速效,无温中散寒之品不能直入其地,以成其功。”

3 体会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只要证同,无论何病何症,无论表现形式何等复杂,都可用同一方来进行治疗。吴茱萸汤由于其组方精当,在临床医家的不断实践中,其治疗范围不断被扩大。只要存在肝经虚寒的临床证候,无论其易症、怪病、久病、难病,病发于何位均可运用本方加减来进行治疗,且能收到良好效果,这便是异病同治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2

1 方义分析:

吴茱萸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有温肝暖胃,散寒降浊的功效,是为君药,是组成本方的主要药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温中散寒之效。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是为臣药。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自除。

2 临床应用

仲景选药精严,详细辩证,对症用药,随证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现将临床医案介绍如下:

2.1赵XX,女,36岁,莘县燕店乡人,于2000年来门诊。头痛已有多年余,多次治疗无效。每年冬天必发作,发作则呕吐,先吐食物及涎沫,后吐苦水,并伴有失眠、烦躁等证,近十余天因感风寒又复发。证见:面色灰暗,神疲声微,呕恶连连,头顶部及项部阵阵刺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处方:吴茱萸20克,党参10克,生姜15克,大枣12个,羌活10克,连服七剂而愈。

按:此证为多年顽疾,每在冬季发作,患者平素怯寒,其体阳虚,头痛部位在巅顶,又以方测证,属寒无疑。厥阴经夹阳明上行,寒则阳明经气寒,胃气逆而此经气上逆,而非胃气直接上逆,故呕吐。经寒,上布之津液化为涎沫而出。厥阴经上颠,故头无阳而痛,治当温散厥阴之寒,增强阳明经气。故予温阳降浊之吴茱萸汤,数剂顽症得愈。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规律,其全身证侯和舌脉,自应出现一派寒象。因此,还须结合其他临床见证,如舌淡苔白,呕吐涎沫,脉多沉迟等,才能判断正确。

2.2岳××,女,40岁,莘县张鲁人,2008年7月来门诊。半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吐出,饮水亦吐,口中觉冷而不渴:证见精神萎糜,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辨属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

处方:吴茱萸10克,党参30克,生姜15克,大枣12个,半夏10克,藿香10克,云苓10克,连服五剂,诸症尽除。

按:《医方集解》解吴茱萸汤言:“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降气止呕;人参、大枣之甘以暖脾益气和中。”胃中虚寒,纳谷及运化之力弱,食谷后停于胃中,胃气不降而上逆,故欲呕。这是阳明中寒之证,故治以温中降逆,益虚温胃,使气顺寒化,呕吐自愈。但吴茱萸汤是治肝胃俱寒之剂,食谷欲呕不仅有胃寒不降,而且有肝寒不升的因素。若肝不寒,吴茱萸辛苦大热入肝,木旺生火,得汤呕吐反会加剧。临床应四诊合参,方不致误。

3 体会:

仲景用吴茱萸汤治疗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组方精练,配伍尤妙,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吴茱萸汤主治虽有病在阳明、少阴、厥阴之别,但其证都有呕吐,说明他证的产生,其病机是一致的,都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理论,同时,也证明了辩证论治的原则性。就是说在辩证论治时,要抓主要矛盾,针对疾病的本质治疗,才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在辩症论治中,要善于分析具体情况,全面观察问题,灵活运用方药,才不致有顾此失彼之弊。本文所举病例,其本质上有共同点,但也各有其临床特点。在同一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在吴茱萸汤基础上加减,用各种不同药物进行全面整体治疗,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3——吴茱萸汤,头痛良方

【病人心声】

我推崇复古的设计风格,但信不过复古的医疗方式。看中医,实在是不得已。我只好安慰自己:不管中医西医,能治好我的头痛就是名医。

【口述档案】

上个月中秋节,难得放假三天,我约了一堆朋友去古龙峡漂流,想给枯燥乏味的生活来点刺激,或许能使已长了老茧的脑袋蹦出点灵感。结果,还真刺激!就在水位落差最大的地方,我的皮筏艇被撞翻了。灌了几口凉水,做了几个高难度的转体动作之后发现,眼镜和拖鞋双双弃我而去,唯一的安慰是身体发肤还算完整。谁知道,更“刺激”的还在后头。先是感冒,吃了几天泰诺,感冒好了,但留下可怕的后遗症:脑袋持续痛,总是痛,持续痛!半夜痛得我辗转难眠,欲哭无泪……

我无助地找到了当医生的老同学小Y。小Y绝对是好医生,这点毫无疑问,询问很耐心,检查很仔细,可还是没查出个所以然。量了血压、验了血常规、作了经颅多普勒,甚至连CT都上了,最后结论是“疑为压力过高、惊吓过度导致紧张性头痛”。芬必得、安定和罗通定轮番上阵,都只管用几个小时,更麻烦的是,晚上依旧辗转反侧,外加白天瞌睡连连。可想而知,我这一个月的作品有多难看。不得已,只好来看中医了……

【老中医补充询问】

问:说说看,你哪里痛,怎么个痛法?

答:就是头顶痛,像被什么东西紧紧地箍住一样。一天到晚持续地痛,白天还好一点,到晚上睡觉时痛得特别厉害。

问:除了头痛,还有别的不舒服吗?

答:就是没有啊,之前感冒时还咳两声,打几个喷嚏……嗯,没胃口算不算?

问:以前身体怎么样,有过这种情况吗?

答:大病没有,就是容易感冒。但感冒也就两三天,从来没试过头痛得这么厉害的。

问:工作压力大不大?会不会失眠?晚上通常几点休息?

答:工作挺辛苦的,凌晨才休息很正常。但平时都是累得往床上一倒就睡着了,怎么可能失眠呢?

问:那平时怕冷还是怕热?

答:怕冷。现在是大热天,但一进空调房我的手就冰冷冰冷的。

【体格检查】

血压:110/80毫米汞柱

舌象:舌淡红,苔白。

脉象:脉象沉迟,尺脉尤甚。

【辅助检查】

血常规、经颅多普勒、头颅CT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

头痛(厥阴寒盛)

中医处方

中药方剂:吴茱萸汤

吴茱萸15克、人参10克、大枣12克、生姜15克

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

生活处方

●最好能买个热水袋,经常在头顶、颈后热敷。

●你的体质偏寒,要少吃冷饮和冰冻水果,尽量吃加热的食物。

●平时气温变化或者在空调房时,要注意添衣保暖;参加漂流、游泳之类的活动后,建议喝一碗红糖姜汤祛寒。

●室内运动比较适合你,有时间还可以做做蒸汽浴、泡泡温泉。

内寒外寒,结聚于肝

Q:“厥阴寒盛”是怎么回事,与感冒有什么关系吗?

A:在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一条叫做“足厥阴肝经”,它的一条分支经过头顶。你头顶部位疼痛就是因为这条经脉受了寒。

应该说,感冒是发病诱因,问题的根本在于你的体质。从你平时怕冷、容易感冒的情况还有舌脉象看得出来,你属于寒性体质;加上落水着凉,内外两种寒邪一拍即合,胶结在足厥阴肝经上。感冒药只消除你的外感症状,对这种深层次的寒邪无能为力。

你不是凌晨头痛比较严重吗?凌晨1~3点是足厥阴肝经的主要时段,所以症状特别明显。胃口差也符合这个诊断,中医认为,肝和胃的关系非常密切,彼此互相影响是很常见的。

药仅四味,弥足珍贵

Q:就这四味药,能治好我的头痛吗?

A:吴茱萸汤是东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方,沿用了几千年,专门治疗厥阴头痛,而且,对胃寒导致的呕吐和腹泻,效果也很不错。你的症状非常典型,我不敢打包票一定治好,但很有把握。

吴茱萸是温暖“足厥阴肝经”的主药,分量重一些;其他都是温脾胃的辅药,这也是肝和胃关系较密切的缘故。中医很注重整体治疗。

生活调理也很重要。我给你一个生活处方(见前文),一方面能减少受寒的机会,另一方面可提高你的自身体质。

温肝暖胃,不打瞌睡

Q:喝这个吴茱萸汤不会打瞌睡吧?以前吃西药老爱犯困。

A:不会。这个方子主要起到温肝暖胃的功效,没有安神、催眠作用。不过,此方性质偏温热,你的体质可能不容易接受,喝下去后如果不太舒服,可以把药放凉再服用,喝完稍事休息。

皆为头痛,治法不同

Q:我同事也有头痛的毛病,能照这个方子给他抓药吗?

A:这样的话,建议你同事去看医生,以针对病因或症候用药。因为我不了解他是否属于寒性体质,万一是温热体质,用这个药就大错特错了。况且,头痛分很多种,吴茱萸汤只对厥阴头痛有效。前额部位头痛属于阳明经,颞侧头痛属于少阳经,后脑勺痛则属于太阳经的问题,治疗起来各不相同。一个药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60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