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疯狂了(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图片,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2022-11-17 08:05:12  阅读 151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导读:本文详细的介绍了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临床配伍应用举例,麻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作用研究,麻黄的

导读:本文详细的介绍了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临床配伍应用举例,麻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作用研究,麻黄的副作用及如何安全有效的使用麻黄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站之前发布的麻黄相关文章如下:

1、中医临床怎样安全使用麻黄?用麻黄的注意事项

2、麻黄汤治愈汗出不止一例报告

3、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太疯狂了(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图片,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历代医家多以麻黄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咳喘,水肿等症,是辛温解表中发汗作用最强的,害怕使用。结合历代本草、方书中对麻黄功用的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发现麻黄的作用远远超出目前中药学教科书所记载的“发汗、平喘宣肺、通阳利水”功效, 还具有较强的“温通阳气”作用,可以温通阳气,调和血脉,起到温阳通络止痛、止遗、止痒等作用。因此,从另外的角度探悉麻黄在临床的功用,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善用麻黄辛温走散之性,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

麻黄的作用

麻黄味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本品辛温, 故可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张仲景治伤寒, 以此药为君,如《伤寒论》麻黄汤,凡太阳病肌表风寒、表实无汗、头痛项强、身痛、咳嗽、脉浮紧等症,皆可用之。本品不仅散寒发表, 且能开宣肺气, 凡外感风寒、肺气不宣之气喘咳嗽, 用麻黄有捷效。本草正义称: 麻黄轻清上浮, 专疏肺郁, 宣泄气机, 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本草通玄指出: 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现代药理研究:其所含的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临床常用麻黄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鼻炎等疾病, 效果良好。麻黄利水消肿, 可治风水浮肿、小便不利等症。《金匮要略》治以越婢汤, 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利小便;后世医家多宗张仲景的经验, 治疗急性肾炎所导致的颜面水肿常用麻黄、石膏、连翘泽泻赤小豆白茅根车前草扁蓄、玉米须等药配用, 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药理实验证明, 伪麻黄碱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这样就为麻黄利水消肿作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功效是公认的,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麻黄的功效还远远不止这些。如《金匮要略》中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湿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历节,以乌头汤治寒湿历节;唐代甄权《药性论》明确指出麻黄 “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神农本草经》载麻黄“破癥坚积聚”。清代陈蕙亭《本草撮要》载麻黄:“功专散邪通阳,得桂心治风痺冷痛”。清代张山雷《本草正义》载麻黄“治风热斑疹,热痺不仁”。《日华子本草》记载麻黄“通九窍,调血脉”。《中华药海》载麻黄“散寒通痹”。以上诸家均明确指出麻黄有“温通阳气”作用,麻黄可以通阳气,调血脉,止痛、止遗、止痒等作用,只要配伍恰当,麻黄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日华子本草》曰: “麻黄通九窍, 调血脉”。麻黄味辛,可行气行血,性温,可振奋阳气。清代邹澍《本经疏证》言“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也”。麻黄辛温,可以温通阳气、调和血脉,可用于由心阳虚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用麻黄来振奋心阳,提高心律,此证主要病机为心肾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气机郁滞,气化不利,反过来又使心阳更虚,导致心律缓慢,殷晓莉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的疗效。麻黄所含麻黄碱能使血管扩张, 心率增快,增加动脉血流量。抑郁症属于情志疾病,灵枢曰: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笔者认为抑郁症属于气机郁滞,不得宣通,郁而发病,治疗应该疏通气机,因此,作者采用麻黄治疗抑郁症,温阳通气、疏通气机取得较好的疗效,方中五味子与麻黄配伍一散一收,收散并用;郁金栀子与麻黄配伍一寒一热,一辛一苦,辛可散结、苦可降逆,辛苦结合疏通气机,调理心肝、养心解郁。麻黄可以振奋阳气,提高机体应激能力,麻黄碱及伪麻黄碱均有升高血压, 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

麻黄温阳散寒、宣痹止痛 麻黄为痹证要药, 仲景之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了麻黄, 即使是湿热痹、久痹、顽痹也有用麻黄之时, 取其开腠理、温经散寒、通畅经络,麻黄温散寒结治疗痛痹有理论基础。《素问·痹论》认为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本草正义》言“麻黄即当借其轻物, 以开痹着”, 张元素说:“麻黄可去营中寒邪”,《本草撮要》说:“麻黄功散邪通阳, 得桂心治风痹冷痛”。《药性论》称麻黄可治疗“毒风顽痹, 皮肉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乌头汤主之”, 方中乌头为君药,温经散寒止痛, 用麻黄配伍, 不但能宣散风寒, 更可通阳开痹。尤在泾曰: “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 寒湿之邪, 非麻黄、乌头不能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乌头汤, 用麻黄、川乌为君, 通阳开痹、驱寒逐湿, 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麻黄适当配伍忍冬藤、连翘、羌活等,可广泛用于各型痹证, 治疗湿热痹阻, 关节红肿疼痛, 屈伸不利者。麻黄碱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 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因此, 麻黄对一些骨关节疼痛或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退行性关节疾病的疗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痹证治疗时使用麻黄就屡收显效。

麻黄临床应用举例

麻黄温通阳气、回阳救逆 张仲景用麻黄治疗少阴病和厥阴病:《伤寒论》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仅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论》301条是说少阴病。基本特征为“脉微细但欲寐”。这里伴发热,估计热势已不高。治疗关键在回阳救逆,恢复正常脉象。用药少而精,麻黄、细辛、附子,三联用药。《金匮要略》救卒死的“还魂汤”用麻黄、杏仁、甘草,麻黄起回阳救逆作用应无疑问。麻黄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了“嗜眠喜睡方”,共有3 味药:麻黄、白术、甘草,说明麻黄具有兴奋的作用。

麻黄温阳通脉、祛风止痒 皮肤瘙痒是多种过敏性皮肤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症状。风疹块、水疥、游风、痒疹及顽癣等病证之皮肤瘙痒, 多因风热或风寒之邪壅阻于肌肤之间, 不得宣泄所致, 其痒常无定处, 忽此忽彼,时隐时现。中医认为:皮肤瘙痒是风邪外袭, 客于肌表, 营卫不和所致。麻黄辛微苦, 性温, 能宣通毛窍, 开泄腠理, 驱邪外出, 凡风寒外袭,束于肌表, 腠理被遏, 毛窍闭塞, 营卫失和所致的皮肤瘙痒,用本品发汗解表、开发腠理、宣通毛窍, 调和营卫,使邪随汗而外泄。现代研究显示, 麻黄所含麻黄碱能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而达到抗过敏作用。此外,清代医家程国彭《医学心悟》用麻黄配伍斑蝥,再加猪油、蓖麻油,制成麻黄膏外用,治疗疥疮。

麻黄温通阳气、破症散结 清代·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中的名方——阳和汤,“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方中的麻黄具有“破症坚积聚”功效的记载, 出自《神农本草经》。清代·徐大椿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认为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中, 凡药力不到之处, 此能无微不利也”。阳和汤, 采用麻黄与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干姜炭、甘草相配伍, 治疗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等证, 王氏说阴疽是气血两虚, 毒痰凝结而致。治之大法, 用大剂熟地、鹿角胶峻补气血, 但非麻黄不能开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 此3味虽酷暑不可缺也,麻黄, 辛, 微苦, 性温, 入肺、膀胱经, 因而其能调节肺和膀胱的功能, 促进肺的宣发作用和膀胱的气化、开腠理, 进而起到水液的正常代谢和膀胱的约束作用;笔者认为麻黄在阳和汤中起温阳散结作用。

总结:

善用麻黄,麻黄便作用神奇,功能卓著,能治疗多种内、外、妇、儿科诸多病证。麻黄是临床常用的中药, 味辛发散, 性温散寒, 其气微香, 入肺与膀胱经, 善达肌表, 开腠理, 透毛窍, 发汗解表以散风寒, 为辛温发汗的峻品, 为发汗解表要药;又可宣降肺气平喘、且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还具有较强的止痛、止遗、止泄、止痒等作用, 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痛、小儿遗尿、功能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和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抑郁症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与其辛温通阳的功效是分不开的。以上所述功能拓展了麻黄临床应用, 若能充分探讨麻黄与不同药物配伍时的各种功效, 将为临床更广泛的拓展麻黄的应用提供思路。

摘 要: 麻黄十二经无处不到,发越阳气是麻黄作用之根本,麻黄经与不同药物配伍,可以发挥诸多用途,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运用得当则可治疗诸多疑难杂症,如水肿、无汗、咳喘、鼻塞、痛证、皮肤疾患、眼疾、胃痉挛、阳痿、忧郁、黄疸、厥逆等。但凡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亦不可久用麻黄。

麻黄始载于 《本经》,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一般认为其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三大功效。其实麻黄十二经无处不到,发越阳气是麻黄作用之根本,张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中大力推崇麻黄,为后世留下了麻黄汤、麻黄加术汤等众多麻黄名方。

笔者发现,麻黄与不同药物配伍,可以发挥诸多用途,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运用得当则可治疗诸多疑难杂症,现结合临床体会,谈谈麻黄的临床应用,以与诸君共磋。

1 治疗水肿 麻黄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主要用于头面四肢水肿,上半身水肿明显者,以及外受风邪、内有水湿的全身性水肿,能达到使水邪从汗与小便分解而消的目的。常配合白术、生姜茯苓等,如麻黄加术汤、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汤。还可配伍石膏、白术、甘草,或配黄芪防己等,方如越婢汤、防己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治疗肾病、黏液性水肿,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笔者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现通过麻黄的宣肺利水作用,不但能有助于消减腹水,还可提振患者精气神,有防治肝性脑病、上呼吸道感染之功。

2 治疗无汗 《珍珠囊》中载麻黄能 “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临床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治疗风寒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无脉症等,方如麻黄汤、葛根汤、麻黄甘草汤、大青龙汤。清代名医舒驰远治疗一例难产,发动 6 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无效。后视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认为是太阳寒伤营,用麻黄汤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

3 治疗咳喘 麻黄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与杏仁同用,增强止咳平喘效果。治疗肺热咳喘加石膏、黄芩,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肺寒咳喘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姜半夏,如小青龙汤。因蜜炙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故平喘多用蜜炙麻黄。临床不少亚健康患者,稍有受凉则感冒迁延、咳嗽缠绵难愈,笔者每喜在玉屏风散基础上加以麻黄、苍耳草等祛风通窍之品,每效若桴鼓。近年来,各地运用麻杏石甘汤救治非典型肺炎、甲型 H1N1 流感之痰热闭肺证,效果明显,彰显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

4 治疗鼻塞 麻黄所含伪麻黄碱有抑制过敏递质释放,收缩鼻黏膜血管之作用,临床常配合黄芪、细辛、防风、甘草等,方如玉屏风加味、小青龙汤等,治疗过敏性鼻炎等以鼻塞为特征的疾病有显效。

5 治疗痛证 麻黄通过发汗和利尿作用,能祛除风湿,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痹证疼痛,常与羌活、秦艽、白术、桂枝、当归等祛风湿、养血活血通络药同用,如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温通发散,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深入积痰凝血,实乃活血化瘀之佳品,如 《外科证治全生集》的阳和汤,方用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姜炭、麻黄、肉桂、生甘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可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

麻黄与乌头同用,发散寒湿,温经止痛,用治寒湿历节,不可屈伸之证,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之乌头汤,取麻黄发汗宣痹,乌头祛寒解痛,治疗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之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症。

6 治疗皮肤病患 麻黄宣肺走表,开腠理,又能治疗皮肌炎、荨麻疹、皮肤干燥症等皮肤病,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唐朝 《药性论》中曰: 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如 《千金方》卷七之 “麻黄汤”,用麻黄、升麻、川芎、桂心、麦冬、甘草各 6g,茯苓12g,杏仁、防风、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 9g,大枣 4 枚。水煎分服。复令小汗,避风。治恶风毒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毒气冲心之症。同书卷五之 “麻黄汤”,用麻黄、升麻、葛根各 6g,射干、鸡舌香、甘草各3g,石膏12g。水煎分服,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等。皆取麻黄辛散解表祛邪之功。 《医学心悟》中麻黄膏一方,用雄猪油 120g,斑蝥 3 个、麻黄 15g,蓖麻子 ( 去壳研烂) 、大枫子 ( 去壳研烂) 各 100 粒。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子、蓖麻肉和匀,外用治疥癣。

民间有用生麻黄煎汤外洗治疗顽癣的偏方,江苏常州已故名老中医张效良先生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的“三净汤”( 净麻黄10g,净黄连9g,净蝉衣15g,白鲜皮20g,地肤子 20g,紫背浮萍 20g) 即以麻黄为君。民间治疗老年性皮肤干燥症验方,用麻黄 15g,猪皮 100g,同煎,去滓后调入人中白10g,1 日内分3 次服。对于一些体质壮实、大便秘结的荨麻疹,麻黄可与大黄、栀子等服用,方如防风通圣散,服药后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刘爱民教授[1]治疗面部湿疹,擅用麻黄,取麻黄善发散风寒,通调水道之功,根据病人素体禀赋,配合温阳补气、清热利湿等法,使毛腠开,湿邪易去,湿疹自愈。

7 治疗眼疾 《本草纲目》中指出麻黄能 “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眼科奇书》中的 “四味大发散”即由麻黄、藁本、细辛、蔓荆子四物组成,治风寒目病,常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浅层病变。

8 治胃痉挛 麻黄碱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1],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故麻黄既可解支气管痉挛,亦可解平滑肌痉挛,可伍他药治疗寒性胃痛。

9 治疗阳痿 一患者阳痿久治无效,一次感冒后施以麻黄汤治之,数日后相遇询问是否给他用了什么壮阳药,因其服药当天不但汗出热退,是夜久未勃起的阴茎竟也雄起了。研究表明,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作用,还能兴奋离体子宫[1],其可能对盆腔内器官及肌肉均有兴奋作用,因此有人戏称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中国的 “伟哥”,确非妄言。

10 治忧郁症 《黄帝内经》中云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临床上对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的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证,在疏肝方中加入少许麻黄开提肺气,能显著提高疗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升发阳气、附子温补肾阳、细辛可以通阳,临床用来治疗肾阳虚型的忧郁症患者有显效。不少慢性肝病患者久受疾病困扰,情绪抑郁不乐,笔者每在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加入少量麻黄,有忘忧解郁之奇功。

11 治疗黄疸 麻黄上可开腠理发汗以透邪,下可肃肺利尿以排邪外出,中可通调血脉祛瘀滞,故又可用于黄疸病的治疗,  无论有无表证都可应用,可加速黄疸消退,缩短疗程,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12 救厥逆 《千金方》中载有 “还魂散” ( 亦名追魂汤) 一方,由麻黄、桂心、甘草、杏仁组成,主治 “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咬口,口噤不开。”《千金方衍义》解释说: 此即 《伤寒论》“太阳例”中麻黄汤,以桂心易桂枝入肝以招其魂,麻黄入肺以通其魄,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矣。结合其用法 “以水 8升,煮取 3 升,分 3 服。口噤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 1 升,须臾立苏”的记载,可能是 “癔症性晕厥”。

《日华子本草》中载麻黄能 “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亦提示麻黄有通阳救厥的作用。

当然,麻黄一药,《神农本草经》定位于 “中品”,《景岳全书·本草正》认为 “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别录》则认为: “不可久服,令人虚。”而据现代药理报道,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收缩周围血管,升高血压等与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还有强心作用等,这些认识在临床应用麻黄时不可忽视,凡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疮口破溃而肌肤松软、小便涩少、尺脉沉涩、久病体虚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黄。另外,麻黄亦不可长期服用,尤其是针对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虚人咳喘病时,更要跳出麻黄治喘的惯性思维,以免伐阴动阳、拔动肾根。

麻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

1炮制方法

1.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1.2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lOOkg麻黄段用炼蜜20kg。

1.3。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1.4.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内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炼蜜25kg。

2成品性状 麻黄为圆柱形短节段。表面呈黄绿色,粗糙,有细纵棱线。质轻,有韧性。断面中心显红黄色,粉性。气微香,味苦涩。蜜麻黄表面呈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具黏性,有蜜香气,味甜。麻黄绒为松散的绒团状,黄绿色,体轻。蜜麻黄绒为粘结的绒团状,深黄色,略带黏性,味微甜。

3炮制作用 麻黄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弱风寒感冒者。用法与麻黄相似。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4炮制化学研究

4.1.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①对三种不同麻黄茎中生物碱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草质茎生物碱含量最高,木质茎最低,前者为后者的35倍以上,过渡茎含量也甚低,约为草质茎的1/9。从薄层层析结果看,草质茎至少有5种生物碱的斑点,过渡茎有2种生物碱的斑点,木质茎不含麻黄碱,仅含少量其他生物碱。故传统炮制要求除去木质茎是正确的。②麻黄茎中所含的多种麻黄型生物碱主要在节问,尤其是髓部含量最高。节所含生物碱类型与节问相同,唯含量仅节间的1/3,但节的伪麻黄碱含量比节间高。从茎的挥发油中还发现一种含量甚少的降压成分四甲基吡嗪。③麻黄根含多种不同类型生物碱和黄酮。主要为具有微弱升压作用的L.酪氨酸甜菜碱和降压成分大环精氨生物碱A、B、C、D、咪唑生物碱阿魏组胺及5种黄酮(多元酚ephedramin A,annin A、B、C、D)。

4.2.加热与辅料对成分的影响 ①麻黄炮制后总生物碱有所下降,炒麻黄下降幅度稍大于蜜麻黄。②蜜沫麻黄中麻黄碱含量与蜜麻黄中麻黄碱含量无明显差异。③麻黄炮制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样品按炮制品计重,其挥发油含量降低幅度是蜜炙品>清炒老品>清炒嫩品。蜜炙麻黄对挥发油的影响较恒定。④麻黄炮制后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各成分含量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炒麻黄挥发油中有6种成分未检出,在蜜炙品挥发油中另检出了4种生品所没有的化合物,在炒制品挥发油中检出了9个新成分。

5炮制药理研究

5.1.不同部位的药理作用 ①麻黄茎的节与节间药理作用一致,均表现出麻黄型生物碱的作用,但节比节间作用弱。双穗麻黄(E.distachya)的节问和节问50%甲醇提取物均对小鼠自发运动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无显著意义),对小鼠醋酸诱导的扭体作用有抑制倾向,能缩短巴比妥对小鼠的催眠时间,还有抗炎作用和发汗作用。②节、全节和节问三者小鼠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以节的毒性最大,特别是出现惊厥现象。故古代和现代部分地区要求麻黄去节是有道理的。但因节仅占全草的3%,为了简化操作,现在炮制多不去节。⑧麻黄根与茎作用相反,麻黄茎有发汗作用和升压作用;麻黄根有止汗和降压作用。实验表明,麻黄根能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并能使末梢血管扩张,子宫和肠管平滑肌收缩,故麻黄茎与根应分别入药。

5.2.炮制品的药理作用 ①用小鼠在同等条件进行毒性实验(用量为成人量的324倍,腹腔注射,观察72h),结果表明,蜜沫麻黄组和蜜麻黄组的小鼠均无异常反应和死亡。②家兔解热实验结果表明,蜜沫麻黄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差别;与蜜麻黄组比较,则无明显的差异。③豚鼠平喘实验结果表明,蜜沫麻黄组和蜜麻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蜜沫麻黄组与蜜麻黄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从上述结果看,蜜沫和蜂蜜炙麻黄,其成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均一致。

6现代炮制工艺研究

6.1.工艺条件的研究。以麻黄碱含量为指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对蜜麻黄炮制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烘制温度和时问对麻黄碱含量影响甚小。根据分析,炮制麻黄时,以90℃烘2h为好。润的时间可短一些,加蜜量为l0:1即可。

6.2.麻黄按传统炮制方法,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麻黄,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新炮制法:取炼蜜0.5k9,麻黄段2.5kg,闷lh,存放烤房中第9层,用80℃温度加热。麻黄用新法能预防药物炒制不匀引起焦糊而粘手,以增强药物受热面积促使松散,易于配方,达到炮制的目的。

麻黄的副作用及其中西药制剂与其他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1不宜与含有TN成分的中成药服:麻黄及其中成药与含TN成分的中成药(四季青片、虎杖浸膏片、感冒宁、复方千日红丸、肠风槐角丸、肠连丸、紫金粉、舒痔丸、七厘散等)同服,TN可与麻黄AL产生沉淀,影响麻黄AL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效价。

2不宜与活性碳类吸附剂同服:麻黄及其中成药与活性炭类及其由此性质的药物同服,麻黄AL被吸附而失活,影响疗效。

3不宜与含铁制剂同服:因麻黄含有TN,在胃内与铁离子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降低铁剂之疗效。

4不宜与酶制剂同服:麻黄及其中成药与酶制剂(淀粉酶、胃蛋白酶、多酶片)同服,TN和酶形成难溶性物质。而降低酶的活性,使疗效降低或失去作用

5不宜与消炎镇痛药同服:此类药物对胃有刺激性,易引起一系列胃肠道不良反应,两者合用则加重。

6不宜与六神丸合用:六神丸(华蟾素、华蟾毒素)具有强心作用,麻黄AL能兴奋心脏的a受体或b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两者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已发生中毒。

7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麻黄及中成药与MAOI(痢特灵、优降宁、苯丙胺、苯乙肼、甲基苄肼)合用,MAOI可抑制体内的MAO,使NE、DA、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破坏而储存于神经末梢中,当服用麻黄及中成药时,麻黄碱不易被破坏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促使被储存在神经末梢中的NE、DA、5-HT大量释放,因而可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8不宜与降压药合用:麻黄AL是交感神经兴奋剂,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与降压灵、利血平、呱乙啶、复方降压片、甲基多巴等降压药配伍,产生药理作用的拮抗,可降低后者疗效。同时,甲基多巴可减少神经元释放NE,利血平可使神经元内递质耗竭,麻黄碱作用明显减弱。

9不宜与镇静催眠药合用:当服用氯丙嗪,非那根,巴比妥等镇静催眠药时,同用麻黄及中成药,因麻黄碱兴奋中枢,而对抗中枢抑制作用,失去镇静催眠之效用。

10不宜与强心甙类联用:麻黄AL兴奋心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律加快。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甙K等强心药配伍,可致心律失常,增加强心药对心脏的毒害。

11不宜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同用:麻黄碱、伪麻黄碱都是拟肾上腺素药,促进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如同时服用此类西药,可增加后者的毒、副作用,诱发高血压。

12不宜与异烟肼同用:两药合用可使不良作用相加,可引起精神兴奋、排尿困难等副作用

13不宜与土的宁、阿托品等AL类西药配伍:两者配伍后,使毒副作用加重,兴奋作用增加,易产生惊厥,甚至引起中毒。

14不宜与茶碱合用:麻黄碱与氨茶碱联用,理论上有协同作用,实际上麻黄碱可茶碱使肝清除率升高,血药浓度下降,其效果不如单用好,反而使毒性增强,出现头疼、头昏、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症状。

15不宜与甘草合用:麻黄AL等碱性强的AL.与甘草产生沉淀,如药用炭相似的吸着作用,使麻黄碱吸收减少而降低疗效。

16不宜与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合用:麻黄及其制剂与阿司匹林并用易致大汗虚脱。

总之,药物配伍目的就是发挥药物的各自优势,进行互补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缩短用药疗程,减少药物的用量而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药物配伍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理性的预期目的

如何安全有效使用麻黄?

麻黄是传统的发汗、平喘、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在经方医学里麻黄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麻黄方有14张,《金匮要略》里有13张。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好几例用麻黄导致虚脱甚至死亡的事件。如何安全有效地来使用麻黄呢?

●用麻黄首先要看人,张仲景很多的条文表面上看上去是个症状,其实他是指一种疾病或者一类疾病,甚至有的是指一种体质状态。张仲景用麻黄是用来治疗黄肿人的。《伤寒论》中麻黄最简单的配方是甘草麻黄汤治疗里水。里水是什么病?是一身面目黄肿,是小便不利、脉沉。全身性的浮肿是使用麻黄的一个重要指征,这非常重要。我们还可以看张仲景使用麻黄的最大量的方子,越婢汤。麻黄用多少?六两。这么大剂量的麻黄用来治疗什么病?用来治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麻黄的主治除了黄肿以外还有一条,无汗。甘草麻黄汤吃了以后,张仲景强调一定要“重覆汗出,不汗再服。”说明甘草麻黄汤有发汗的作用,而适合使用麻黄的,应该是无汗的。无汗的人,皮肤往往是干燥的,而且粗糙,摸一下地话,好像有刺,或者甚至是像鱼鳞,看上去脸色要发黄发暗,没有光泽,那么这种人,就是无汗。“一身面目黄肿”、“无汗”就是属于麻黄体质,这种人服用麻黄是比较安全的。

●用麻黄要看脉,脉浮紧、脉搏一定要有力,张仲景用大青龙汤,特别强调脉象要浮紧。什么是紧呢?就是有力,就是这个病人的心肺功能良好。因为如果心功能差的话,麻黄用上去是要出问题的。大青龙汤方后,对多汗以后如何救护,就讲得非常清楚,要温粉扑,一服汗出的,不能过剂,中病即止等。

●我们还可以从好发症状上来判断这个人能不能用麻黄。一般来说,这些人容易受凉,感觉比较迟钝,等到有症状了,这个寒气已经进去了,出现身体疼痛,出现鼻子塞、咳喘。麻黄体质的女性,容易出现月经问题,月经周期长,或者闭经。很多人喜欢出汗,汗出以后,症状能够缓解,全身感到舒适。这个往往都是麻黄体质者。

●麻黄汤里面有桂枝、甘草,桂枝甘草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怎么会发汗过多呢?没用准!大量地出汗、心悸、失眠,这个是麻黄服用过量出现的一个不良反应,桂枝、甘草能够抑制和解除这种不良反应,这是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大大地提高了麻黄汤的安全性。所以,在使用麻黄时一般最好要配上桂枝和甘草。

相关文章: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歌,功效与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

麻黄附子甘草汤临床运用体会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61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